作为一名有30多年工龄的“老供销”,陈礼银亲身体验了供销合作社最红火鼎盛时期的辉煌;也品尝了陷入困境、跌入低谷时的失落。辉煌没有消磨他的斗志,失落也没能让他迷失方向,而今,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他为新时期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找到了坐标和方向。
两次创业,让困境中的时堰供销合作社焕发生机,一举成为全国百强基层社
在全市乃至全省的供销合作社系统,陈礼银都称得上是个名人。他的名气是随着时堰供销合作社的步步壮大而一点点累积起来的。
2004年,陈礼银接手时堰供销合作社,可谓受命于危难之时。当时的时堰供销合作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人员多,包袱重,负担大,经营全面萎缩。面对严峻的形势,是变卖资产走人,一了百了,还是深化改革重建供销社?陈礼银没有退缩,他觉得时堰供销合作社区位有优势,发展有潜力,暂时的困难是经济转轨期的阵痛,随随便便就关门走人,是对职工不负责任,对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不负责任。
走马上任后,陈礼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提出了重建时堰供销合作社的思路。“投资的钱从哪里来?”“如果经营不善会不会背上更大的债务?”“职工的收益能不能得到保障?”一石激起千重浪。尽管大部分老职工都对重新焕发供销合作社的生机充满渴望和期盼,但是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又顾虑重重。陈礼银带领领导班子成员一家一家地上门做思想工作。陈礼银诚恳的态度和踏实的做法,赢得了绝大多数职工的拥护,并在时堰镇党委、政府和上级社的全力支持下,打响了时堰供销合作社经营场所改造重建的第一场大型战役。
时堰供销合作社历史上曾有时堰半条街的美誉,大规模重建要投入的可不是笔小数目,面对账面上一分钱都没有的实际情况,陈礼银没有被捆住手脚,他以个人信用担保,筹集了200多万元启动资金,带领一班人日夜守在施工现场,仅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拆迁房屋130多间,动迁业主和住户120多户,完成总投入1500多万元,新建综合营业大楼4幢,更新改造供销商场大楼1幢,建筑总面积达11000平方米,年新创效益一百多万元。
首战告捷并没有让陈礼银停下发展的脚步。2012年,他成功引进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单位落户时堰供销合作社;2013年,陈礼银又启动了二次创业计划,再一次大手笔整合社有资产,又是一年不到的时间,在时堰商业圈独占鳌头、占地5000平方米的家得乐商贸广场拔地而起,拥有3万多种商品的新型购物中心,一下子把时堰镇的现代商贸流通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时堰人心目中不逊于大润发超市的购物中心。时堰供销合作社也在陈礼银的带领下,一路发力,实现了全市站排头、省内有位置、全国有影响的飞跃。
“自讨苦吃”重操旧业,源于心中对供销合作社事业割不断的牵挂
有人说,重建时堰供销合作社成就了陈礼银。但是了解他的领导,熟悉他的同事没人这么想。甚至他身边不少亲朋好友都遗憾地说,重返供销合作社,陈礼银损失大了。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1998年,陈礼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辞去市土产公司总经理职务,率先下海经商,凭借自己过人的经商才能,新办的企业很快打开市场,生意红红火火。顺风顺水地经营了三年多时间,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日子越过越舒心。就在这时市供销合作总社领导找到了他,希望他重返供销合作社。2001年,正是供销合作社在经济转轨期间最困难最艰难的时候,尽管全家人坚决反对,亲朋好友轮番劝说,尽管现实的经济利益将受到重大影响,尽管前程未卜,但是陈礼银还是一口答应了下来。
等待陈礼银的不是一份清闲优渥的工作,而是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但这一切都没有难倒他。他坚持用鼓舞人心的目标凝聚力量,用细致入微的工作消除疑虑,凭着三年多商海打拼出的经验以及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把供销合作社逐步带上正轨,并不断铸造辉煌。
当自身的现实经济利益和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前途放在同一架天平上衡量时,陈礼银用自己的选择给出了一个“老供销人”最坚定的回答。
倾心服务“三农”,开拓出一条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
供销合作社办社宗旨是为农服务,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为农服务的职能?仅仅是再造农村商业主渠道吗?陈礼银觉得没这么简单。如何真正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供销合作社的示范带动助推作用,陈礼银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其实,自从陈礼银执掌时堰供销合作社,在积极打造农村商业主渠道的同时,他就一直在研究和探索为农服务的课题。通过组建为农服务社,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盐城市率先牵头成立时堰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等,把为农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但仅仅是这些常规性工作,在陈礼银眼中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供销合作社这么好的资源和基础,完全可以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大作为。”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工程以及开展联耕联种试点的相关政策文件,在陈礼银看来就是机遇。得知时堰镇建东村是此次全市联耕联种“七镇七村”试点之一,陈礼银带领他的团队第一时间介入了这一工作中。一次次实地勘测,一轮轮调研摸底、一场场座谈规划,合作各方形成共识:要保证联耕联种取得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大型机械、植保服务和农资供应等方面的问题。而在这方面,供销合作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借助自身雄厚的实力和独特优势,时堰供销合作社联合建东村组建了有村组干部、种田大户、机械手、供销合作社经营骨干等参加的顺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瑞龙植保专业合作社和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上半年已投入200多万元,落实耕地流转,推行联耕联种,购买大型农机,实行联合植保。陈礼银亲自担任农机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他从供销合作社选派副主任、总账会计等四名工作人员学习农机操作技术,持证上岗,与社会力量并肩作战。他还计划利用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方面的优势,提供优质的种子、肥料、农药,进一步降低联耕联种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陈礼银致力探索“村+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社构架,通过打造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真正践行了供销合作社为民服务宗旨。在陈礼银带领下,时堰供销合作社谱写出一曲曲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城乡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