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柳新供销社是2006年度“全国百强基层社”的第33名,也是江苏省的“十强基层供销社”,拥有资产总额2000余万元,社有土地面积68亩,营业和办公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仓储面积1.6万平方米。年商品销售额2000余万元,创利税50余万元。这个供销社的当家人就是付玉娥。
当家先要守家
走到柳新供销社门前,眼前豁然一亮,门前巨幅广告牌上描绘着一栋崭新的商城——这是柳新供销社明年即将启用的新供销大楼。迈进柳新供销社院内,绿树红墙,鸟语花香,一派南国气息。柳新供销社的“当家人”付玉娥正在她那不大气派的办公室里等候我们。
“我们现在是既无外债,又无内债。”谈起柳新社的事情付玉娥止不住透出浓浓的自豪,“不欠社会的,不欠银行的,不欠职工的,也不欠退休的。”取得这些成绩当然值得付玉娥自豪,1994年9月,在职工们的推选和上级领导的动员下,这位1966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有40多年党龄的付玉娥几经思虑,终于挑起这付沉重的担子,正式成为柳新供销社的当家人。当时正值供销社系统面临市场经济冲击最为严重的时刻,不少基层社举步维艰,甚至面临生存危机。柳新供销社也不例外,不但欠有银行债务300余万元,社有房产破烂不堪,职工、退休人员的工资也发不下去。
付玉娥当家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卖社有资产渡难关还是守住家求生存的难题。卖,就能渡过眼前的难关,可供销社就再也没有了;而不卖,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生存下来。付玉娥选择了后者。“社有资产,是几代职工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供销社的命根子,不能让柳新供销社半个世纪积累下来的家当败坏在我们这一届几个人手里,更何况供销社要是失去了立身之地,又谈什么发展!既然我成了柳新供销社的当家人,就要为柳新社守好摊子、看住家。”付玉娥说,“作出这个决定,我们当时就是这么一个心态——就是从位子上退下来之后要敢于面对活人,百年之后要敢于面对死人,坦坦荡荡,问心无愧。”
于是,在付玉娥当家这10多年来,柳新供销社从未卖过一寸土地,一砖一瓦。
当家就要发家
家是守住了,接下来的发展才是关键。
“船多不挡路,凡事在人为。”动员会上,付玉娥对柳新供销社的干部职工说,“只要面对现实,转变观念,以变应变,就能变中取胜。凡是小商小贩能做到的,作为拥有深厚经营经验的供销社和兵精将强的供销社人也一定能够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
思路决定出路,柳新供销社实行了“三级跳”:首先,由统购统销变为门市、柜组自负盈亏的责任承包;继而打破门市柜组界限,过渡到人员优化组合的抽本承包;最后实现竞争上岗、个人负责的租赁承包。“先打破‘大锅’,再打破‘中锅’,最后实现职工自端自‘碗’,自主经营统一管。”付玉娥很开心地告诉我们,“这在兵法上叫‘破釜沉舟’,目的就是不养闲人、鞭策懒人、培养能人,最大限度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
供销社要发展,关键还在经营。柳新供销社既致力于大商场的集约经营,也关注小门面小店铺的不断繁荣,以提高总体经济效益。2004年以后,柳新供销社又致力于业态创新:2004年5月,柳新供销社联手江苏省苏果超市,建成经营面积600余平方米的连锁超市,超市营业后,无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内部管理还是服务质量,都堪称县里同行中的佼佼者,2006年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2007年上半年又完成销售额380余万元,超县里下达指标34%,同比增长46.9%!“柳新镇还有几家超市,然而3年下来,与我们供销社的超市比照,一个个相形见绌,有的超市门可罗雀,有的已经濒临倒闭。”付玉娥说。
10多年的奋力拼搏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柳新供销社已经拥有日用工业品超市3个,农资超市3个,供销家电城2个,木器家具城2个,医药店3个,服装专卖店4个,其他各类专卖店10个,烟花爆竹配送站1个,三星级村级服务站2个,大型综合商场1个,以及3个颇具规模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车行,以及“江苏通艺家具有限公司”和“斗牛士”服务中心等等。
在全镇20余行政村陆续开办农资经销门市部,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经营的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主要生产资料市场占有率在全镇达到95%以上,有的已经辐射周边村镇。
当家还要爱家
柳新供销社的院子是柳新镇的一道风景,芳草萋萋、竹树交映、花鸟相邻,全镇没有比它更美的机关庭院。然而这样一座幽静美丽的院落却是付玉娥带着社机关的几个同志在堆积如山的建筑废墟上,年复一年地亲手开垦栽植而成,她没有舍得花钱雇过一次工人;付玉娥当家10多年间,不仅还清了供销社欠下的300余万元债务,又先后投资修建了宿舍楼、家属院,解决了40多户职工的安居问题。“付主任确确实实是领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柳新供销社同志张家峰如是评价。“既然当家,那就要爱护这个家。”付玉娥说。
10多年的辛劳更让付玉娥付出了健康代价,“春节前,生了一场大病,我把手头工作梳理后交给社里,到北京检查,结果一检查就要求住院开刀——乳腺癌。元月25日手术,拆了线就回来,自己的事情,也没有给上级和社里职工们说,现在每天吃一大堆中药。”付玉娥淡淡说道,“现在手头的工作都梳理好了,下一步该让年轻同志加劲干了。”
付玉娥想退休回家,不仅供销社的年轻同志舍不得,已经退休的老人们更舍不得他们的“老当家”付玉娥,每隔几天,他们总要到单位和付玉娥聊上几句话,看上几眼,才舍得离去。
本报记者 员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