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没见过这么忙的癌症病人!”


——记武汉市供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托管部经理胡建生

人物名片

胡建生:一名普通的基层信访干部,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北省武汉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身患癌症仍然坚持接待上访、深入下访和上门家访。参加工作43年来,他用亲情贴近群众、用真情帮扶群众、用深情服务群众,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忠于事业 忘我工作

2001年,武汉市社所属企业面临全面改制,改制中的难点是陶瓷公司。作为当时市陶瓷公司的法人代表,胡建生顶住了压力,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圆满完成了改制任务。2010年,市社专门成立了托管部,负责集中处理30多户改制关停企业和8000多名改制离岗人员的历史遗留问题,是承担相应维稳任务的工作部门。因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托管部就成为矛盾的聚集地、麻烦的代名词。然而,在其他人都避之不及的时候,胡建生却担负起了托管部经理的任务。面对棘手的问题,他从未放弃。有一次,他主动约访一名上访职工,却在上楼梯时不小心摔了下来。为了及时向上访职工讲明政策,消除误解,他强忍疼痛坚持会面。会面的过程艰苦而漫长,他反复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在凌晨时分,这名已经签订解除劳动关系协议并已拿到补偿金的上访职工放弃了二次补偿的请求,并为会面中将茶水泼到胡建生身上的鲁莽行为而向他道歉。

为民解难 心系群众

和胡建生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都讲,他抓工作总有一种“较真”的劲头,干不成事誓不罢休。原干菜公司职工王汉春,多次上访,并成为集访的领访人。托管部曾多次上门做工作,但效果并不明显,大家都反映她“油盐不进”,感到这是一个“老大难”。胡建生查阅档案、走访调查、了解情况。原来,王汉春曾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爱人在高校任教,儿子读书。然而,其爱人的逝世使家庭失去了生活来源。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胡建生四处奔走。他去其爱人所在单位为王汉春的儿子争取遗属费,被告知已一次性给了助学金,不能再享受遗属费了;他去社区帮助争取补助,被告知父母有单位的,不予受理。他并没有因为王汉春的买断身份一推了之,而是想方设法协调有关部门帮王汉春办理了因病退休手续,并为他儿子每月发放400元的生活费,逢年过节还亲自上门慰问送钱送物。王汉春说:“胡经理,你是我的大恩人啊,你帮助我解决了困难,我没什么理由再上访了。”

胡建生常说:“每一个走进我办公室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困难,还因为他们都还抱有一线希望,抱有对党和组织的信任。”他的手机成了与上访群众沟通的“热线”,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都耐心接听,细心解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许多矛盾纠纷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密切联系中得到化解,许多上访群众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耐心疏导下息诉罢访。

克难奋进 不辱使命

任职三年多来,胡建生几乎没有一天不接访的,少则一两拨,多达十几拨,从一个人的个访到几十上百人的群访。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饥饿难耐,对他来说加班是家常便饭,双休日、节假日更是“奢侈品”。

2012年4月,他被查出患有结肠癌,癌细胞已经转移。医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病成这样才来?”手术后,胡建生在恢复神志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托管部副经理秦才练打电话询问工作进展。第二次手术10天后,胡建生就重返工作岗位。大家都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说,“元旦、春节马上要来了,职工群众的走访慰问工作不落实,心里始终放心不下。”2012年12月,胡建生开始接受化疗。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将原来一期6个疗程的化疗拆分为12个疗程,往往是一化疗完就直接去上班,连护士都说“没见过他这么忙的癌症病人”。化疗期间,因为药物的作用,他一天要上20几趟厕所,有时控制不住还会大便失禁。即使这样,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单位的,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单位的。

什么是共产党员的使命?胡建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用爱心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心灵,用真情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用行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他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对工作的尽忠职守、对党的无限忠诚就是对共产党员使命的最好诠释。

本报记者 王蕾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