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日报】退休不离岗 带领1.8万户农民致富


“过去农民分散销售水果、蔬菜,不仅销路没保证,价格上农民也很难掌握主动权。自从成立合作社后,我们不到一年时间,仅面向秦皇岛、北京等城市超市就销售各类蔬菜、水果100多吨,一公斤总能多卖几角钱。”4月23日,昌黎县燕各庄果蔬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付振廷对记者说,“合作社是农民的合作组织,但对好多农民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在经营、管理上欠缺很多。我们的合作社带动农民致富,全凭了镇供销社廖大姐的帮助。”

付振廷所说的廖大姐,就是昌黎县靖安镇供销社主任、昌黎县农产品经纪人协会靖安分会会长廖桂珍。记者见到她时,很难把她和镇供销社主任联系起来,她衣着朴素,说话大大咧咧,憨厚、质朴,与人握手还要把手搓一搓。那个纯朴劲和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

走进她的办公室,桌椅简陋,墙上还挂一幅“昌黎县李老大黑花生专业合作社组织章程”的情况介绍图。“农民成立合作社,办公没地方,自己的办公室也成了他们的办公地点,他们有事就在这里商量。”廖桂珍笑着说。说起办公室简陋的陈设,廖桂珍不好意思起来,她说,这些桌椅差不多三四十年了,好多是自己参加工作以前供销社就使用的。

廖桂珍今年61岁,靖安镇达子营村人,1971年通过招工到镇供销社参加工作,1993年任主任。

1999年办理退休手续,县里考虑多方因素,又挽留她继续在主任的岗位上工作。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供销社职工,可风光了。随着大环境的影响,供销社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后来,供销社改制,我们的主要精力也从商品购销转向服务‘三农’上来。”廖桂珍说,“供销社服务‘三农’,不能仅仅把工作放在给农民提供化肥、农药等方面,重要的是要根据农村形势的发展需要,帮助农民进行结构调整、销售产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过去,和好多地方一样,靖安镇当地的农产品销售主要靠当地经纪人和外地客商收购,部分农民还自产自销,农民销售农产品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难题。为此,廖桂珍在靖安供销社全面完成企业改制以后,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加快供销社工作重心的转轨,首先在专业协会建设方面做文章,于2006年发展成立了昌黎县农产品经纪人协会靖安分会,并当选为分会会长。

深入农村宣传、物色合适人选、建立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帮助办理手续、组织经纪人培训……廖桂珍采取自己帮办、能人领办、村委会领办的方式,全程服务,在当地成立了一个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李老大黑花生专业合作社、马芳营旱黄瓜专业合作社等。如今,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48个,入社社员1.8万户,仅带动蔬菜、水果种植面积7万亩。

为方便农民销售农产品,廖桂珍多方奔走,和秦皇岛市的家惠、艾欣超市及北京的一些超市取得联系,并签订协议,实施“农超对接”,把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到城市大超市。

为提高合作社带头人和会员的素质,廖桂珍组织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学法律、学标准化生产技术等,有26名农民理事长参加了省社举办的培训班。还组织32名农产品经纪人参加了省里的培训班,经过考核全部取得了由国家总社和人事劳动部颁发的中级从业资格证书。

“专业合作社要健康发展就离不开市场,要占领市场就要有自己的品牌。”廖桂珍说,“现在的农民也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一家一户的农民却难以打响一个品牌。为此,通过供销社的引导,把合作社和农民组织起来,一起打造农产品品牌,就显得容易而且有实效。”

近年来,廖桂珍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先后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了“李老大”黑花生、“春致”油桃等多个商标。她又积极引进农产品新品种,让转基因彩椒、“绿岛一号”黄瓜、“荷兰七号”马铃薯等一批优良农产品在当地安家落户,为品牌经营提供了保障。如今,当地农产品不仅打入了东北、华北、华南等地区的10余个省、市,而且使部分名优特农产品出口到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过去,农民种植玉米等大田作物,一亩地的收成也就四五百元,如今,合作社引领大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大棚油桃、蔬菜等,亩效益达到上万元。”昌黎县淑云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淑云的丈夫告诉记者,多年来,廖桂珍退休不离岗,和农民一样摸爬滚打,把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优了,农产品质量提高了,销路畅通了,为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很大贡献。在靖安镇,说起廖大姐,没有不认识的,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情系“三农”、奉献“三农”,廖桂珍也因此荣获全国供销系统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