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我出生在内蒙古,自小在内蒙古长大。对供销合作社的感情可以说从小时候就结下了,当时有亲戚在供销合作社工作,所以对那时的供销合作社印象很深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生产的畜产品,比如牛、羊、皮毛、肉制品等等都通过供销合作社销售。当时我们的前辈们赶着勒勒车(“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常以牛拉动,故也叫蒙古式牛车)走村串户,在那个游牧的年代,供销合作社对推动牧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方式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是在1988年调入供销合作社的,最早从事人事工作,那时的供销合作社处于低谷时期,这段低谷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
直到2006年国家同意供销合作社启动“新网工程”建设。当时我担任苏尼特右旗供销合作社的业务股长、办公室主任,当在电视上看到“新网工程”消息的时候,我傻眼了!第一次听说“新网工程”这个提法,还提出要对供销合作社进行扶持,我仿佛看到了曙光一般,当时激动地一晚上没睡觉,我知道,供销合作社的第二个“春天”来了!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立刻分头去找资料,当时通讯不发达,还特意到电脑公司查相关资料。
我们怎么办?答案是非常明确的。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
经过一年多的分析、协调、准备,2008年,在整合原有六大公司的基础上,我们对经营范围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组建了苏尼特右旗民贸土畜产农资公司。大伙儿一看公司的名字,就能知道是供销合作社的企业。
后来,我们主动跟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进行沟通,同时争取旗政府的支持,夯实了服务基础,解决过去的遗留问题。我们意识到,干点儿啥就要像回事儿,哪怕只是做一小块儿,也要把它做透了。成立个门店?基层再搞个网点?做日用品流通?当时动了很多脑筋。
恰逢2009年冬天,牧区遭遇了一场雪灾,牛、羊这些牲畜的养殖很受影响,它们需要吃的啊!可是草从哪儿来?谁来做这些事情呢?当时很多个体户从外地贩运了一些草过来,草的价格一时间涨得很厉害,5天时间里,每斤草从4毛钱涨到了1块钱,跟白面价格一样了,很离谱。牧民当然吃不消,就集体上访。
那时候我们正在研究供销合作社到底该做点什么,这件事启发了我们,就做农牧业生产资料!事情紧急,草的价格还在涨,首先要做的就是平抑物价!后来,我们多方面筹措,想方设法从吉林调来了200吨牧草,解了燃眉之急,仅用了5天时间,草的价格下来了,牧民的心也就放下了。当时牧民都说,我们供销合作社在雪灾中起到了暖人心的作用。
通过这件事,我们终于看到供销合作社的曙光了!
2009年末,国务院出台国发40号文件,就新形势下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问题提出意见。2010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根据国发40号文件,出台了内政发108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恢复供销合作社的服务职能,并且提出要给予供销合作社政策、资金上的扶持,指明了供销合作社下一步如何参与市场经济,为边疆经济建设服务。
2010年以后,借着这些有利措施,我们开始划地、打桩,利用各级“新网工程”的资金支持,建起了2700平方米的储草棚和4000平方米的饲料库,开始大展宏图!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年交易饲草近2万吨、实现销售额近2000万元的饲草交易市场,年交易或许4.1万头(只)、实现交易额4000万元的活畜交易市场拔地而起。
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主要得益于“新网工程”,以后公司还要向纵深发展,将农资行业做大、做强、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