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按照总社对社团改革发展的要求,对内抓机制建设,对外拓展服务空间,协会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业务日趋成熟。
首先,协会不断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建章建制。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协会已实现了全员聘用,签订合同及工作责任书,试行部门绩效考核办法,根据工作完成质量、数量,核定绩效,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按照民主办会要求,完善了协会的议事机制,定期召开协会会长办公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等。一直以来协会非常重视内部规章制度的制修订工作,从协会成立之初的2项制度,到现在26项,并结合协会实际情况和发展情况,不断将制度进行完善和修订。
协会刊物资料和茶叶审评用具
其次,协会不断巩固传统业务,夯实发展基础。在发展会员方面,一是重点吸收在行业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加入协会,提高协会服务的覆盖面和号召力;二是加强会员的管理工作。通过争取到国家授权,在行业内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和行业百强企业调查、驰名商标推荐等;三是完善协会的服务网络,通过建立会员地方服务站的方式,拉近协会与会员距离。在会展服务方面,协会始终把会展作为促进茶叶经济的重要平台来打造,在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和其他行业组织举办各项茶事活动的同时,努力打造协会自身的品牌展会。目前,协会直接主办的展会有“北京国际茶业展”、“中国茶业交易会”、“中国济南国际茶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等,这些展会为企业搭建了高效的贸易平台,在行业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信息服务方面,协会的会刊《茶世界》已成为传递最新的行业资讯、引导行业发展、介绍先进管理经验、报道世界茶叶发展趋势、开展会员交流的重要媒介。协会还多次对网站进行改版和功能升级,优化频道和栏目,完善服务和互动,利用信息自动采集技术实现平台数据的海量更新,依据不同服务人群推出不同信息服务和在线产品。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协会在茶叶行业积极开展评茶员、茶艺师和茶叶加工工的培训工作。编写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艺师培训教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茶员培训教材》,开发了审评器具,设计并制作了培训课件,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同时,协会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成立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并在北京、福建、安徽、云南以及日本东京等国内外地区建立了培训工作站。几年来共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万余名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工等各类人才,解决了近千名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还为日本、韩国等国家培训了五百多名热爱中国茶的茶艺师和评茶员,对中国茶文化的宣传推广及茶叶贸易起到积极作用。
重庆茶艺师技能培训
再其次,该协会努力创新工作机制,打造协会品牌服务。2004-2014,协会在做好传统服务同时,认真研究行业发展情况,积极创新协会的服务,努力打造协会品牌。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协会在积极反映行业情况的同时,争取政府职能部门对行业的支持。主动承担了茶叶行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同时,协会还协助国家工商总局驰名商标审评、卫生部茶叶卫生标准制定、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原产地地理标记产品认证、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茶叶标准制订、商务部国家民委财政部供销总社边销茶管理、商务部绿色市场认证和双百市场评定、农业部名牌农产品审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为促进我国茶叶市场发展,引导构建现代营销体系,协会在重点市场选择重点品种建立茶叶价格指数,及时反映茶叶市场的变化,更好的指导茶叶生产和交易。此外,协会还协会定期组织召开茶叶主要品种市场分析会议,对全国的茶叶生产、销售及分茶类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及时做出分析和预测,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行业的最新情况,指导会员和行业应对国内外市场各种变化,并通过编制年度茶叶行业发展报告,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行业情况,争取行业法规制订、产业政策研究、发展规划编制、专业标准、市场准入、产业评估等职能的委托,以提高协会在行业中的管理和协调能力。
此外,协会还立足行业发展,全力化解行业危机。2012年国际组织绿色和平分别于4月11日和4月24日两次发布茶叶农药调查报告,质疑国内9大品牌茶叶企业和国际知名茶叶企业“立顿”的产品含农药残留问题,引发公众茶叶消费恐慌。该组织未对结果进行评估的情况下发布报告,有意混淆农药残留和农药超标概念,误导媒体和消费者,是一次“绿色恐怖”事件,极大损害我国茶叶行业的形象和利益。该事件发生后,协会第一时间进行回应,先后两次在协会官方网站上发布协会意见,旗帜鲜明地声明“该组织所检测样品结果符合国家标准,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协会及时、准确化解危机,赢得了政府、企业、社会的高度赞誉。
中茶协免费为会员举办的茶叶标准化培训班
截至目前,该协会会员总数已达2493个,是2004年的3.5倍;协会总资产为2323.80万元,是2004年的10倍。10年来,该协会不断加强市场化运作步伐,协会对行业和会员单位提供各类服务收入是2004年的30倍。同时,该协会已成为民政部评定的4A级社团组织、全国先进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