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作运动之大师”——薛仙舟

作者:钱益民 来源:中国合作经济2008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06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曾任国立复旦大学校长的吴南轩,在纪念薛仙舟百年诞辰时撰文《大哉薛仙舟师,吾无能名焉》,称薛仙舟为其“平生受业中外良师中所最心敬崇拜之人 ”。文章深情地写道:“先生果何许人耶?称道者不一。论其生平行事,或曰,热烈反清排满,两次被捕入狱,先生是激进革命党人也;或曰,主张改造中国旧社会,提倡现代新生活,尤重清洁朴实习惯,以身示范,虽不以强聒人,而邻里生徒景从者众,先生是温和社会改革家也;或曰,洞悉资本制度流弊,提倡折衷经济学说,先生是理论经济学家也;或曰,首创中国合作运动,刊《平民》周刊,组织中国合作学社,拟具最完善之《中国合作化方案》,先生是致力推行中国合作运动之大师也;或曰,先后创办工商银行及国民储蓄银行,先生是伟大金融家也;或曰,既与陈果夫、戴季陶、叶楚伧诸先生过从甚密,亦时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诸人往还,先生是宽宏大度政治家也;或曰,任教复旦大学十余年,又兼中央政治学校合作学院课务,先生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育家也。”

  革命党人、社会改革家、理论经济学家、中国合作运动之大师、金融家、政治家、教育家……诸多身份合在一起,勾勒出薛仙舟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当属“中国合作运动之大师”。

  从激进的革命者到虔诚的合作信徒

  薛仙舟(1878—1927),原名颂瀛,字仙舟,广东香山人。他四岁丧母,九岁丧父,幼时生活极为艰辛。九岁时,他在亲戚资助下入天津中西书院就读,十六岁考取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前身)。

  薛仙舟的青少年时代,正值晚清末年,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康梁一派掀起变法维新的改良运动。年轻的薛仙舟深受改良思潮影响,在校内带头讲求时务,主张改革,成为学生领袖。北洋大学肄业后,薛仙舟走上激进的革命道路,与友人江为善密谋在惠州各县发动起义,因消息泄露而被捕。庭审时他镇定自若,侃侃而谈,自称是洋务派大臣盛宣怀的门生。主审县令不敢将其定罪,劝勉一番后予以释放。他的聪敏机智颇受其同乡唐绍仪称道。1901年,唐绍仪任天津海关道,选派薛仙舟官费出国,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其后,唐绍仪因公赴美,薛仙舟向其提出转学深造,随即获允,转赴德国柏林帝国大学专攻银行经济。

  薛仙舟珍惜来之不易的留学机会,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资源,深入观察、研究欧美社会经济状况,试图找出一条救国的道路。

  留美期间,薛仙舟常课余走访粤籍移民后裔,从中接触到大量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悬殊、民族歧视的社会现象,由此对资本主义制度深恶痛绝。到德国后,他发现一股新的思潮,即被称为“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的合作主义正在兴起。

  十九世纪中后期,德国人雷发巽率先倡导的信用合作社在欧洲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德国作为合作主义的发源地,不仅理论更加系统完善,实践基础也更为坚固。薛仙舟在德国留学期间,经常去听德国经济学者关于合作主义的讲学,并对德国的合作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在他看来,合作主义主张民众的联合与合作,摒弃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剥削关系,通过和平的改良实现一个人人和谐共存的理想社会,因而具有经济改造与社会改造的双重功能。从此,薛仙舟放弃了早年坚持的激进主义革命思想,开始主张通过建立合作经济制度对社会进行和平改造,成为一名温和的合作主义者。

  确立从事合作事业的信仰后,无论当何时、居何处、做何事,薛仙舟总不忘为合作主义宣传呐喊,其执著与最虔诚的传教士无异。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合作宣传

  回国后,薛仙舟一边实地考察,一边开始宣传合作思想。

  1914年,薛仙舟应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校长李登辉(1872-1947,印尼华侨)邀请到复旦任教,讲授德文、公民、经济等课程。 1917年,复旦鉴于文史科已为清华、北大与东吴大学等所专擅,遂以经济学为立校特色;又根据上海工商业发达的实际情况,创设商科,并迅速发展成复旦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学科,也成为薛仙舟宣传合作思想、培养合作人才的基地。

  新文化运动期间,合作思想随着其他新思潮一起涌入中国,首先在知识分子及商界内得到广泛传播。为了进一步推广合作制度,1918年,薛先舟专程赴美搜集大量合作制资料,以此作为教学和实践的理论基础。同时他还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更深层地认识、推广合作制度。

  1919年10月,薛仙舟联合部分复旦师生,自筹资金,创办我国第一个信用合作社——上海国民合作储蓄银行(简称合作银行),并任首任行长。

  合作银行是中国最早的合作金融组织,也是我国早期合作运动重要成果之一。在“以合作精神发展国民经济、补助小资本营业”理念的引导下,合作银行开设了公积金,实行储蓄存户与股东均分红利。在校方的支持下,时任副行长的复旦学生卞燕侯曾专程赴天津考察银行钱庄,为经营银行积累经验。由于较好地与社会相结合,银行经营时间长达十余年,而同期其他院校组办的合作社大多仅能生存两年。随着银行业务的展开,合作思想对复旦学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应学生要求,学校创办了“合作食堂”,由同学管理全校膳食。

  1920年,复旦学生李荣祥、黄华表、毛飞等组织“《平民》周刊社”,发行《平民》周刊。1922年“《平民》周刊社”更名为“平民学社”。学生们深受新文化狂澜的洗礼,沉醉于各种救亡思想的激烈交锋,同时又深感新文化运动脱离民众,因此发行周刊,希望以此教育平民,唤醒民众的觉悟。不久学生们就发现,为生计奔波的工人和农民对他们的大声疾呼无动于衷,《平民》周刊发行寥寥。

  薛仙舟的到来改变了平民学社。他建议学社以研究合作社思想为中心,宣传能使工农大众受益的合作运动,并把留学欧美期间收集的合作书籍和资料交给学社成员翻译发表,使学生们深受鼓舞。从第五期开始,《平民》周刊成为以研究宣传合作思想为中心内容的刊物,开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合作思想宣传工作。此后,平民学社还与国际合作联盟建立联系,将中国的合作事业介绍给世界各国,成为中国合作事业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

  转型后的《平民》吸引了包括国共两党早期领袖在内的众多思想活跃的青年,因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旅日学习合作思想的共产党早期领袖于树德,在《平民》上发表了《日本新创立的一个“消费合作社”》等文章。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也为《平民》写过稿。《平民》引起大众的关注,发行量猛增。办刊四年间,学社共发表了800余篇有关合作主义的文章,其中约600篇为译文,200多篇为学生和投稿人自己撰写。1924年7月,学社因社友四散而中辍,《平民》也随即停刊。

  上海国民合作储蓄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