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白点病考问大黄鱼养殖风险规避机制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6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今年6月,对福建省宁德市大黄鱼养殖户陈善喜来说是“黑色”的。从6月3日开始的短短几天里,他在三都澳白基湾海域养殖的172箱大黄鱼全部感染上白点病,鱼苗和成鱼成批死亡。“这一场白点病,我一下子亏了60多万元。”陈善喜说。

  据了解,在宁德,像陈善喜这样损失惨重的养殖户不在少数。始自今年5月,闽东海水养殖水产品遭遇白点病袭击。截至记者采访时,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网箱养殖区发生白点病已造成大黄鱼成鱼损失近万吨,鱼苗损失1亿多尾,经济损失约1.87亿元。

  鱼儿发病 养殖户的心头之患

  三都澳是著名的深水避风良港,也是我国独有的大黄鱼内湾产卵场。大黄鱼人工养殖获得成功后,三都澳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基地,年养殖大黄鱼、真鲷等水产品8万吨,年出口量约3万吨,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全国出口量的80%。宁德市蕉城区被授为“中国大黄鱼之乡”。

  事实上,宁德大黄鱼养殖发生白点病,并不是新鲜事。近些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只不过程度略有不同。据渔业部门粗略统计,2000年以来,全市每年因鱼病造成的死鱼数量大概占大黄鱼产量的20%,经济损失每年2亿—3亿元。频频发生的鱼病,让广大养殖户束手无策,成了他们的心头之患。

  究竟是什么导致白点病频发?  

  近日,记者采访了大黄鱼人工养殖首创者、福建省渔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专家组首席专家刘家富。他认为,爆发白点病的最主要原因是大黄鱼养殖网箱过于密集,水流不畅,以及常年养殖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按规定,网箱组合的最小单元为100多箱,各单元间的最小间隔为10米,连片网箱应留出20米至50米宽度不等的多条流水通道。但记者在三都澳的青澳、门头、孟澳等海域看到,这里的渔排密密麻麻连成一片。“以前只是网箱分布密集,现在连鱼苗投放密度也比以前大。”三都大黄鱼养殖协会会长杨云华告诉记者,前几年一框16平方米的网箱,一般只投放1万尾左右的鱼苗,而现在不少网箱投放量达6万多尾。

  据介绍,正常情况下,每立方米水体出苗2000至3000尾最合适,可是目前许多育苗场每立方米水体出苗往往达到20000尾以上。“这样高密度养殖,哪有不死鱼的!”刘家富说,养殖区大量网箱连片分布,网箱密度过高,使原有规划的航道及流水通道被占用,水流不畅,造成海区缺氧;加上养殖户们超容量的养殖和长期投喂冰冻饵料,使残饵堆积在海中,形成黑化淤泥,成为病菌滋生的温床,这是鱼病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

  对此,宁德市渔业协会会长、宁德市川晖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宇清深有同感。他认为,海域无序养殖、盲目扩张,造成养殖区密度过大,海水富营养化,成为白点病爆发的罪魁祸首,“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改善,将来就有可能爆发更大规模的白点病”。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