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白点病考问大黄鱼养殖风险规避机制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6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风险规避 需要多方合力求解

  大黄鱼网箱养殖是宁德当地许多农户致富的重要途径,如何规避风险,成为亟须求解的难题。

  刘家富认为,解铃还需系铃人,得从源头上解决,推广连片渔排出口备案制度。

  蕉城区水技站站长苏仰源认为,要为大黄鱼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政府、加工企业及养殖户都能重视这个问题,以当前的连片渔排备案工作为契机,做好各方面工作,宁德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前景依然看好。

  对此,陈宇清建议,政府应牵头制订规划,设定布局合理、适合养殖的海域,建立科学健康生态养殖示范点,控制养殖区密度,推行健康养殖技术,减少污染源;各养殖区域渔排落实登记造册,养殖渔排网箱数量拆减70%,也是今后发展大黄鱼养殖业的必由之路。

  针对鱼病突发问题,福建省专家服务团成员、蕉城区副区长苏跃中提出,养殖户必须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在因常年养殖造成海底淤泥的海域投入生石灰块,改善底质,减少底质中的病原体数量,从而减少鱼病的发生。

  在这场白点病袭来期间,宁德市渔业协会大黄鱼加工出口合作社所属的海水养殖连片备案养殖基地的养殖户经受住了考验。

  7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宁德市出口海水养殖连片备案养殖基地,蕉城区白称潭海域养殖区。

  “从苗种的投放、饲喂,饵料质量的监督、鱼病的防治,最后到成品鱼的收购,我们实施一条龙监管,确保水产品的源头质量安全。”片区质量监督员翁大驰告诉记者。

  陈成进是白称潭海域的养殖大户,养有300框大黄鱼。“我们按照合作社的‘八统一’管理模式进行连排备案管理,在质量监管员的指导下,从源头上预防了鱼病的发生,饲养的大黄鱼、真鲷等水产品成活率达到80%以上,得病少了,养殖成本下降了20%,同时,成品鱼价格大幅提高。”陈成进说。

  为促进闽东大黄鱼产业的健康发展,2008年7月,15家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联合成立宁德市大黄鱼加工出口合作社,实施“企业合作社+公司+渔排联合体+基地+标准化”出口海水养殖渔排连片备案管理模式。合作社设“三委一办”(加工出口管理委员会、备案渔排管理委员会、监督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一店六点”(1个放心渔药店、6个巡诊点)、“三片二十一联合体”(备案渔排划分蕉城、霞浦、福鼎三大片区,21个养殖联合体),带动养殖户1230户,出口备案养殖网箱8.7万框。合作社实行统一“放心渔药店”管理、统一饲喂备案饲料管理等 “八统一”管理模式,在每年5月至9月的鱼病高发期,聘请防治专家在“放心渔药店”全天候坐诊,在连片备案渔排集中区设立6个放心渔药店巡诊点,及时解决病害问题。

  陈宇清也是宁德市大黄鱼加工出口合作社社长。他告诉记者,通过组建合作社,实施连片备案管理模式,使养殖户由散户型转向联合体,由无序、过度养殖转向生态健康养殖,由高密度网箱养殖转向合理规范化养殖,由鱼病乱投药转向预防结合的规范养殖。养殖户规范化、标准化养殖意识的逐步提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养殖海域的污染。1230户养殖户也得到了实惠,提供出口的大黄鱼原料比内销市场价格高出1000元/吨,年收入可增加千万元以上。不仅如此,15家加工出口企业经济效益、质量管理取得双赢,形成了良好的循环机制。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