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史

作者:温铁军 来源:《中国改革》杂志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26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三、外部推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强烈的利益需求驱动下,左右了乡镇级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

  (一)、地方政府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各级地方政府面临两方面新的情况:一是国家对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改变了传统的财政统收统支方式,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分级包干体制,结果令地方政府支配自有财力的权限扩大,通过增大投资强化自身财政实力的内在冲动强烈;二是在银行企业化改革逐步推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运行过程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对区域内部资金的外流和农业资金的非农化缺乏调控能力。因此,在资金供需缺口日趋拉大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对建立与自身关系更为密切的区域性非银行金融组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希望通过有效的融资活动增强对农村金融资源的控制力,缓解本地区的资金短缺。

  (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

  在中国,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是一个体系完整、上下贯通的组织系统,负责对农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政策指导和事业服务,负有监管农村集体财务、保障农村集体资金安全的基本职责。长期以来,担负清理整顿农村财务的繁重任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用运动式的清理方式,注定了无法走出“前清后乱”、“越清越乱”的怪圈。因此探索新的集体资产管理办法,以建立制度规范的方式防止集体资金流失,是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的强烈愿望。不能忽视的是,在地方财政拮据条件下,主要依靠财政资金供养的农业行政管理队伍大多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窘境中,工作条件差、收入水平低的情况极为普遍。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监管数量可观的农村新、老资金积累,但其自身却始终无法从中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受益,只有管理权而没有获益权。因此,农村特别是乡镇级行政管理部门对把集体资金从“死钱变活钱”,在融通中实现资金增值,并从中得到管理收益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热情。

  综上所述,农村改革进程中深刻的历史背景、内在动因以及外部推动力,为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外部条件,从而使之成为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

                                                    (责任编辑:刘洁)

共3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