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绵阳市供销合作社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持以改革破除旧的体制和机制,以创新激发生机活力,积极探索振兴供销合作事业的路子,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
一、30年改革发展回眸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供销合作社外部环境发生了激剧变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寻求更大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各级供销社进行了不懈探索。
(一)八十年代初的恢复和加强“三性”改革。
经历了同国营商业的几分几合之后,1981年至1983年,按照中央精神,地、县、基企业经过试点和推广,在企业普遍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此落实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1982年,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精神,全地区供销合作社开始在县、基恢复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理、监事会,落实社员民主管理权利,同时铺开清理社员股金、换发股金证、落实股权和发动扩股工作,以此恢复和加强供销合作社“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
当时,蓬溪县供销社(现属遂宁市)社员股金因多年没有对社员分红,在党政部门的主导下,根据恢复供销社“三性”的总体要求,经过清理核实,进行了一定比例的股金增值,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通过恢复和加强“三性”,提高了广大农民和企业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供销合作社的经营业务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在农村流通领域中的主渠道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巩固。
(二)始于1984年的退出政府序列,改官办为民办改革。
1984年,四川省供销社系统在全国率先推行了以“联社退出政府序列,从企业收取行政管理费,放开经营,兴办贸易货栈,省联社下放二级经营站”为主要内容的改官办为民办改革,绵阳地区供销社按省供销社的要求,将这一改革迅速推进到位,同时根据商品类别管制的变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程度及第二步利改税的要求,试行了“层层下达指导性计划,部分商品降类管理并逐步放开,实行市场调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建立厂长、经理基金,实行工效挂钩,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项改革。
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营逐步放开,供销社失去了商品专营权,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在经营人才、业务渠道、资金、网络等方面,仍然处于优势地位,在市场需求急剧增长的条件下,全市供销社经济效益创造了历史辉煌,年汇总利润一度达到1000多万元。
(三)九十年代初的“五为主”、“四放开”改革。
1990至1994年,全市供销合作社先后在经营服务内容、方式上推行“五为主”,在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上学习重庆经验,推行“四放开”,即“经营、价格、用工、分配放开”改革。通过举办“庄稼医院”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巩固发展“双代店”,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增强了服务功能,拓展了经营领域,创造的经验得到省供销社、全国总社的肯定和推广,当时,省内外许多兄弟供销社前来绵阳学习考察。经过先期试点,全系统总结推广了“内部承包经营,商品定价权放开,用工双向选择,收入根据效益浮动”的经营管理办法。此外,全系统参与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绵阳市供销合作社内部体制和机制僵化,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积极性,决策失误、管理混乱成为普遍现象,虽然经营业务量创造出历史纪录,但职工收入普遍不高,人心思散,社有资产流失触目惊心,企业亏损直线上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据报表反映,短短五年间,全市供销社企业汇总亏损近1亿元。
(四)1995年中央五号文件出台后的产权制度和三项制度改革。
1995年2月,中央下发五号文件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恢复成立,各地党委、政府相应出台了贯彻意见。绵阳市供销社在企业巨额亏损,银行信誉度下度,争取信货资金困难,社会高息揽储的情况下,将大力发展社员股金,增强民办因素,确保企业运转作为贯彻落实五号文件精神的主要措施来抓。于是企业和联社纷纷成立股金服务部,加入了高息揽储的行列。短短两三年间,全系统社员股金余额由1亿多元增加到近7亿元,这一方面勉强维持了企业的运营,延缓了全系统的生存时间,另一方面又为下一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隐患。
从1997年开始,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思路,经过试点,全市供销社全面铺开了“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企业重组,联社退出,全员分流,经济补偿,资产转让,清偿债务”为主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此过程中,由于1999年全国性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和供销社社员股金清理整顿,诸多企业资金链断裂,被迫关门歇业,大大增加了改革难度。
2000年底,“两个百分之百”的改革基本结束,全系统共分流在职职工近3万人,占95%,支付经济补偿近3亿元,向社保部门移交离退休人员近6000人,占90%,支付拨离费用5000多万元;180余户企业中,实施破产近20户,解体20多户,改制重组40多户,停产歇业近100户;清偿各类债务7亿多元,占60%。
对于绵阳市供销社推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从一开始就在系统内外引起了巨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供销社要不要存在,企业要不要进行重组;联社应不应该退出企业、对优势企业和业务实行参股和控股;供销社能否、怎样在新形势下实现二次创业等等。
(五)2001年至今的“四项改造”和企业重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绵阳市供销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企业的重组和发展上面。特别是在全国总社明确提出“四项改造”,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通过认真总结、反思过去改革的经验教训,完善改革发展思路,学习借鉴兄弟供销社的先进经验,寻找差距,纠正工作偏差,通过资源整合来加强联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紧紧围绕企业重组改造,“新网工程”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扎实地推进经营服务组织体系的完善、经营服务功能、业务的恢复,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体现作用,使全市供销合作事业走上了恢复性发展的轨道。
自2001年开始,全市供销社一举扭转了连续8年汇总亏损的局面。2007年,全系统汇总实现利润1200万元,完成经营服务总值31亿元,其中为农创收7.5亿元,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收入11亿元。2007年末,重组、改造、加盟企业达到80余户;市和大部份县成立了由供销社负责日常工作的农村专合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各类专合组织达到230个(占全市40%),社(会)员3万多名,带动农户15万多户,全年为农创收3亿多元;各类经营服务网点3500多个,其中农资连锁经营网点1100多个(经省市商务部门验收合格的农资农家店300多个),全年销售化肥35万多吨,实现农资供应3亿多元,约占市场份额60%以上;拥有3户省部级 、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市属企业建立批发市场6个,经营面积20多万平方米,年购销额10多亿元。
二、对改革发展历程的反思
(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绵阳市供销合作社参照国有企业(国退民进、经营者持大股、持大股者经营、全员置换固定工身份、退出竞争性商品经营)推进的改革,被打上了很深的时代烙印,改革思路和模式的选择及具体操作难以尽善尽美,以致出现了一些偏差,但就整体层面而言,探索是积极有益的。
(二) 30年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供销合作社必须对旧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必须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决不能偏离,但必须进行渐进式的改革,这个目标的实现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合作化与市场化的结合,而基层供销社应该通过改造和新建实现企业化;必须坚持以促进商品大流通为主导,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担负起为“三农”服务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坚持开放办社,完善供销合作社的组织体系。
(三)在没有较强、较多行政职能,缺乏执法主体地位的条件下,供销合作社必须以有为争有位,以有位求有为,否则很容易被边缘化,乃至最终走向消亡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要充分认识、宣传合作社是弱者的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强的长期的生命力,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下一步发展思路
(一)强化“新网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经营服务功能。
一是充分认识“新网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二是加强领导,做好规划,制定标准。三是继续全力打造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与科技服务、农产品营销、烟花爆竹安全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生活消费品连锁经营和农村信息服务等六大经营服务网络体系,推行一网多用,拓展经营服务领域,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服务水平,以现代物流配送支撑“新网工程”建设。四是推广使用“供销合作社标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供销社形象,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发展环境。
(二)履行好市、县农村专合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发挥好供销社对农村专合组织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是创新办社理念,引导、鼓励、支持联社和企业参股有规模、有发展前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社员的路子,形成紧密的经济联合体。二是在条件基本具备的行业和地方,通过多种形式,牵头组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对规模较大、运作较好的专合组织进行重点扶持,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扩大在全市和全省和影响力。三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合作社章程,指导专合组织规范运作,增强凝聚力和带动力,提升其在增加社员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三)通过整合公共资源,实施股权进入,加强联社调控,做大做强社属企业。对经营农资、烟花爆竹、废旧物资等具有公共资源业务性质的优势企业和对网络体系建设具有牵头作用的实体,市县联社要强力介入,实行参股或控股。以供销社品牌为先导、资产为纽带,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整合各类资源,聚合各类人才,融合各种经济组织,产生“聚变效应”,着力打造社有资本参控股的本级龙头企业。利用“新网工程”和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平台,支持社属企业加快发展。坚持“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只能由社属企业享受”的原则,通过项目实施和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建立联合发展的战略联盟,实现联社和企业的双赢、多赢。
(四)加快启动恢复重建项目,在灾区经济社会恢复性发展中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抢抓“灾后恢复重建,国内启动内需,党中央国务院给予绵阳巨大支持和”带来的机遇,将系统工作融入灾后恢复重建和新农村建设大局。对已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由供销社牵头实施的18个项目,按照联社进入,主体多元,机制创新,效益最大化的总体要求,尽快落实投资建设的实体,强化工作目标责任和推进的措施。与国土、规划部门加强协调,积极协助企业落实项目选址、规划设计、用地报批、申报立项等手续和程序,尽快作好各项前期准备。与金融部门加强协调,争取有关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到位,打通建设资金瓶颈,为恢复重建项目的开工建设奠定基础。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