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冯常学,心劲儿大得像个小伙子,干事的锣鼓点儿一步紧似一步:投资800万元建设的显德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基本竣工,大型超市国庆节如期开业,草签农业观光园项目协议,筹划成立沙河市新合作农资公司……
“沙河市供销社要把当年的‘扁担’精神找回来,勇于创新,善于开拓,甘于奉献,当好服务‘三农’的领头羊!”冯常学说。
冯常学,沙河市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2008年上任后,沙河市供销社由一个几近瘫痪的烂摊子,起死回生,迅速发展成为河北省供销系统的明星社。今年1-11月,沙河市供销社营业额达到9.8亿元,是2008年的25倍;实现利税860万元,是2008年的80多倍。
不给“八条扁担”丢脸
冯常学与供销社有着不解之缘。
沙河市蝉房乡梧桐沟村是冯常学的老家。1974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梧桐沟拍摄了新闻简报《送货进山村》。以“八条扁担”为代表的蝉房供销社闻名全国,肩扛扁担、送货下乡的全国劳模、蝉房乡供销社主任程文忠,一度成为沙河市供销系统的骄傲。
当年,由“八条扁担”组成的供销队伍,硬是在无路可行的山沟里踏出一条为山区农民的服务之路,为乡亲们送来日常必需品,捎走难以外销的山货。这种流动供销方式,被群众称作“扁担商店”。
供销“扁担”虽然为冯常学所崇拜,可他从未想到自己也会做供销人。
2008年7月,当冯常学调任供销社主任时,眼前的境况让他大为震惊: 除盐业、烟花爆竹等少数专卖业务外,其他经营全部瘫痪;原有职工1500多人,当时在岗的只有几十人;整个市供销社系统年利润只有10来万元,可债务却有5000多万元……
在班子会上,冯常学深刻剖析了供销社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挑战和机遇——
供销系统所属经营门店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施简陋,年久失修,服务功能难以发挥。
但这些门店多处于商贸经营黄金地段,只要改头换面,就有望成为效益的增长点,供销社人员多,包袱重。但其中不少人从供销、财贸学校毕业,多年从事物流商贸,有着较强的专业技能,有效组织起来,将是发展供销事业的骨干力量;农村市场需求巨大,供销社面临着发展壮大的政策和市场双重机遇……
通过分析,冯常学很坚定地告诉大家:供销事业大有可为!
“咱沙河供销社说啥不能当败家子,不能给‘八条扁担’丢脸!”冯常学说。
挑起“扁担”就有路
“当年好多人说供销社进不了大山。老主任程文忠扁担一扛,山沟也不就成了大道?!”冯常学说,压力大不要紧,丢了“挑起扁担战太行”的精气神才可怕。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经过认真调研,冯常学把振兴供销社的突破口放在基层社和社区旧门店改造上。为确保一炮打响,冯常学精心选择了切入点——册井供销社。
册井乡矿业、商贸业较为发达,供销网点位于该乡黄金地段,经营一度辉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供销社经营不善,职工连工资都开不了,门店以极低的价格租了出去。
“这不是捧着金碗讨饭吃吗?”冯常学深入调研后,果断投资400多万元,对册井供销网点设施实施改造。几个月后,新门市拔地而起。改造后,册井供销社光租金收入每年就达到50多万元,是之前年收入的8倍!
通过多渠道融资,沙河市供销系统先后筹集6000多万元,对基层社和社区门店实施改建、扩建改造工程。据统计,2008年以来,该市供销系统新增门店面积4.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增值1亿多元。各级经营网点也随之恢复,在岗职工也迅速扩展到120人。
可冯常学还是不满足。“搞个小买卖,收个门市租赁费,那还不能叫供销!”冯常学说。
2008年以来,冯常学带领班子成员多次到省内外先进供销社参观取经。一个更为大胆的尝试在沙河市供销社系统出炉:
——着眼上下贯通、全域覆盖,恢复并延伸传统经营业务。
沙河市供销社发挥传统优势,建立并完善了农资、日用品、农副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四大连锁经营网络。其中,发展农资连锁店180多家,日用品农家店116个,农产品交易市场4个。
——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及较大的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打造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业态。
2010年5月,总投资1800多万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白塔供销社商业中心正式开工,目前三期工程全部竣工。一个集超市百货、仓储办公、快捷酒店多种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商业综合体出现在白塔镇主街道黄金位置。
在这期间,沙河市陆续有8个乡镇和10个村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以综合服务、方便消费为特点的全新供销业态在乡村铺开。
——着眼产业融合,发展多种经营。
沙河市供销社立足市场,组建了电子商务公司,谋划了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等多种经营业态。投资1300万元的集观光、度假、餐饮为一体的农业观光项目已草签协议……
“扁担”那头是爹娘
冯常学工作31年来,岗位几经变换,可心中的“本”一刻不敢忘。
在蝉房乡供销社门店改造过程中,冯常学专门留出4间房子,做成了“扁担精神”教育基地。展厅中间,摆放着程文忠等老一辈供销人用过的扁担。 在冯常学看来,这不是普通的扁担。扁担寄托着农民的期盼和希望,承载着供销大业的责任和担当,传递着供销人与农民群众的鱼水之情。
“做供销必须明白一个理儿——咱们的‘扁担’是为谁挑的?是为农民挑的。农民不认可,不买账,供销社啥也干不成。供销社不能光为自己挣钱,更要带着农民一起致富。”冯常学说。
沙河市杜村农民孙平均,通过土地流转,包下100多亩地,成了种粮大户。前些年,粮食收获后,粜了怕吃亏,留着怕鼠盗虫咬,常常左右为难。
冯常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即拍板,让种粮大户把粮食存到供销社。如果出售,每斤粮食售价比当时市场价格高2分,如果存着,还可以作价按银行利率支付利息。
沙河市蝉房乡,地处太行深山区,有山场面积20多万亩,盛产板栗、苹果、核桃、柿子等特产。为联合农民闯市场,蝉房供销社主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牵头吸纳了蝉房板栗专业合作社、大台苹果专业合作社等17家,组建了蝉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截至目前,沙河市供销社在该市11个乡镇发展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80个,实现经济效益1.6亿元,8000多名社员从中受益。
“供销社的扁担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冯常学说,“因为‘扁担’那头是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