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批示】打造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
【人民日报】河北供销人冯常学:拾起"扁担"就有路
•
【中华合作时报】11个基层社的脱胎换骨之路
•
【中华合作时报】改革创新求发展 服务三农强其身
•
【河北经济日报】“扁担精神”的传人
•
【邢台日报】在“扁担精神”引领下阔步前行
图集
河北省沙河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主任冯常学在2008年上任后,将沙河市供销社从一个几近瘫痪的烂摊子,起死回生,迅速发展成为河北省供销系统的明星社。2013年1-11月,沙河市供销合作社营业额达到9.8亿元,是2008年的25倍;实现利税860万元,是2008年的80多倍。
在蝉房乡供销社门店改造过程中,冯常学专门留出四间房子,建成了“扁担精神”教育基地。展厅中间,摆放着老一辈供销人曾经用过的扁担。冯常学说,这扁担上寄托着农民的期盼和希望,承载着供销事业的责任和担当,传递着供销人与农民群众的血肉深情。
在冯常学的带领下,沙河市社大力实施“服务立社,流通兴社,项目强社”战略,努力构建市、乡、村三级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消费,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四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销售体系,目前在全市共发展四大网络经销网点361个,主要产品年均经营额超6000多万元。
冯常学意识到,只有恢复基层社才能将扁担精神发扬光大。从2008年上任以来,他带领全社职工坚守阵地、攻坚克难,秉持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基层社的信念,利用5年时间,投资5100多万元先后改造了全市系统11个基层社。一个个破败不堪、濒临消失的基层社在沙河供销合作社人的努力下扒房重建、恢复活力、重放光彩。
“群众需求就是市场,满足需求就是供销事业的出发点落脚点。”冯常学认为,做好供销的关键,就是主动对接市场,对接群众。沙河市供销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及较大的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综合服务。发展农资连锁店180多家,日用品农家店116个,农产品交易市场4个,在8个乡镇和10个村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
冯常学把振兴供销的突破口放在旧门店改造上,并把改造第一炮放在册井乡。几个月后,一排分区科学、功能完备的新门市拔地而起。改造后,册井供销社光租金收入每年就达到50多万元,是之前年收入的8倍。“供销社也能干成事儿!”干部职工一下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