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日报】在“扁担精神”引领下阔步前行


沙河市供销社改革创新纪实

鞋儿破,帽儿破,哪里最破供销社。这是上世纪90年代供销社系统“败落”后,群众形象而又不无戏谑的描述。

近年来,沙河市通过创新机制,盘活资产,大力推进新型基层供销社建设,“供销社”面貌焕然一新。

截至2012年底,沙河供销系统实现商品购进55784万元,同比增长38%;商品销售56779万元,同比增长37%,实现利税207万元,同比增长29%。

沙河供销社成为全市供销系统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今年邢台市供销社作出决定,在全系统开展向沙河市供销社学习活动。

盘活资产,改旧换新,夺回失去的“阵地”

和全市其它县市区情况类似,沙河市供销系统所属经营门店虽处黄金地段,但大部分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砖瓦结构,低层建筑,设施简陋,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无法发挥应有的服务功能。

因为经营不善,干部职工日子过得紧巴巴。“人员包袱也大,高峰期在职职工1000多人。”沙河市供销社主任冯常学说。

2008年,沙河市出台《关于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供销社系统改革创新由此大刀阔斧地展开。

为了筹集改建资金,重新夺回市场阵地。沙河市供销社对严重资不抵债、难以起死回生的生产资料公司、土产日杂公司实施破产改制;对两个棉油厂、边远小分店和服务功能差的门店(设施)进行公开拍卖,

整体改制剩余资金2000余万元,经沙河市政府同意,全部用于基层社改造。同时,职工预交土地租赁费,建筑队垫付建设资金。自2009年起,沙河市供销社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对基层供销社进行改建、扩建。

先后实施了12项改造工程:投资300万元,建设兴农供销商厦;投资60万元,实施窑坡分社门市改造;投资20万元,对原刘石岗供销社门店进行改造;投资20万元,原沙河城供销社门店改造;投资280万元,实施册井供销社改造工程;投资190万元,实施新城供销社门店改造工程;投资60万元,对赞善供销社门店进行改造;投资30万元,实施留村供销社农资超市一期改造;投资120万元,改造盐业公司仓库和办公室;投资1300万元,建成集多种经营服务为一体的白塔供销社新商业中心。

另外,按照沙河市委、市政府“三年大变样”安排部署,市供销社兴农公司投资160万元,棉麻公司投资120万元分别对现有旧门店进行立面改造。

改造后的各门店、基层社统一标识,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全市供销系统新增门店经营面积4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增值1亿多元。

2010年开始建设的白塔中心社新商业中心,总投资1400万元,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集生产资料、五金家电、烟花爆竹、中型超市以及餐饮、办公、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项目于一体,服务周边3万多人口。改建前一年营收30万元,改建后,收入一下子增长到100多万元。

创新经营,“三位一体”,倾力服务“三农”

硬件设施改善,极大地提升了供销社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但要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关键还得靠经营创新。

上世纪,闻名全国供销系统的程文中,在蝉房供销社工作期间,以八条扁担起家,带领职工坚持送货上山,把生活用品和先进技术送到社员手中,把农产品挑下来,协助社队修公路、建塘坝、发展多种经营,经过艰苦努力,在荒坡上建起了苹果园、核桃岭、万株花椒基地。以程文忠为代表的蝉房供销社创造的“扁担精神”,一度是沙河供销系统的骄傲。

沙河市供销社领导班子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扁担精神”的实质是服务,这是供销社的生命力所在,而服务的重中之重是“三农”。

改革之初,日趋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同,呈现蓬勃兴起之势。借势而为,沙河市供销社将12个基层社按乡镇辖区整合为4个中心社,同时整合农合联分会、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倾力打造农合联分会+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基层网络组织。

2009年,沙河市供销社以高村供销社为试点,注册成立了沙河市丰收小杂粮专业合作社、沙河市强大玉米专业合作社。几年来,两个合作社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和农资咨询、积极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展联营合营等措施,引导农民变分散式生产和经营为规模经营,如今服务范围已辐射三县一市,带动了周边40多个村、8000多农户,建成农业生产基地4个,总面积4万亩。

白塔供销社(中心社)投资300万元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投资700万元实施显德汪农产品交易市场工程,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年购销额达到1.8亿元,帮助农民增收1500万元。

在农合联分会和乡政府协调下,蝉房供销社主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牵头吸纳了蝉房板栗专业合作社、大台苹果专业合作社等19家,组建了蝉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供销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实现了为农服务和供销社发展双丰收。

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沙河市供销社在全市13个乡镇中共建立6个乡镇农合联分会,发展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67个,吸引会员6000余人,实现经济效益8000万元。

健全网络,多业并举,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展

“农村社区建到哪,供销社服务就要跟到哪。”冯常学说,对于供销社而言,加强网络建设是服务“三农”的基础,也是加快发展的根本所在。为此,他们加紧建立农资、日用品、农副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四大连锁经营网络。

农资经营方面大力发展龙头,供应全市农业生产。该社以东部的高村、留村供销社,中部的新城、白塔供销社,西部山区的册井供销社等五个配送中心为龙头,以农资专业合作社和村级农资连锁超市为依托,开展连锁经营,促进农资购销。

在建设农资连锁体系上,市供销社对内整合改造乡、村经济销售网络,实施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对外联大靠强,与名优生产厂家合作,提高连锁经营规模,努力构建上下贯通、物流顺畅、科学管理、规模经营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如高村供销社与“散可富”复合肥厂家联营,成为“散可富”化肥最大的代理商,经营面覆盖沙河、南河、鸡泽、平乡、永年等6县市,年销售量达3万余吨。

截至目前,沙河供销系统建立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5家,发展农资连锁店157个,年供应化肥6万多吨,占全需求量的75%以上。

日用品经营方面,以兴农公司配送中心为龙头,以乡镇超市为依托,加强配送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扩大市场覆盖面。目前日用品农家店已发展116个,年商品配送达800多万元。

农产品市场购销网络,以玉米、小杂粮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吸引农民经纪人参加,开展玉米、小杂粮等购销,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购销服务体系。目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目前也在加紧建设。

冯常学介绍,以农合联为龙头,以强大玉米专业合作社、丰收小杂粮专业合作社、蝉房干鲜品专业合作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基层网络为基础,围绕当地区域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沙河市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已发展农副产品龙头企业9家,发展农产品市场4个,村级收购网点13个,年农副产品购进额5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