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农热情高涨 国营猪场抢跑
1985年,广东开始了第一轮兴建规模化养猪场的热潮。当时,生猪出口港澳不仅是政治任务,还是赚取外汇是重要渠道。
东莞的叶苏妹是在1985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后开始养猪的,当时养猪的利润极具诱惑力,“卖一头肉猪可以赚几十元,而当时的工资一个月大概只有十几元。”
“那年,猪价上涨得厉害,从原来每担肉64.6元上涨近3倍。”杨秉权对取消生猪统购统销政策前后的猪价变化印象深刻。
受取消统购统销政策的影响,农民养猪开始增多,在广州、东莞等地,开始出现了几十头、上百头肉猪的养猪场。
这段时期,在养猪业起步较早的阳春等地,不少养猪户从四川引进洋种猪,洋猪苗只需养6个月即可长成200斤肉猪出栏,成长周期慢、肥肉多的土猪越来越少。
农户养猪热情高涨,国营企业自然不甘落后。1985年前后,广东开始了第一轮兴建规模化养猪场的热潮。这股热潮并非仅仅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是满足港澳市场的需要。当时,生猪出口港澳不仅是政治任务,还是赚取外汇的重要渠道。
谭德明记得,1984年广东生猪在香港市场售价居全国倒数第二,在时任省长梁灵光亲自支持下,广东省专门成立了广东畜牧发展总公司,从国外引进现代化养猪生产线,改善广东生猪品种。几年后,广东生猪在香港的卖价升至前三。
在引领这股热潮中,背靠政府、拥有雄厚资金的国营猪场独领风骚。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李焕烈研究员介绍,兴建规模化猪场、引进国外现代化养猪生产线在当时相当红火,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成了发展规模化养猪的急先锋。
1980年,深圳光明农场从美国引进全国第一条现代化养猪生产线。由此开始,随后7年间,光明农场、广三保公司、广大畜牧有限公司和深圳隆达食品有限公司从美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共引进了24条生猪生产线。
中国的现代化、规模化养猪业由此起步。至1990年,广东建成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猪场80多个,万头生猪生产线52条,而当时全国万头猪场仅有71家,广东占75%。
在这场主要由畜牧、食品、外贸等系统兴起建立规模化猪场浪潮中,以博罗罗兴猪场为代表的国营猪场直至今天依然存在。
1988年,中国出现第一次通货膨胀,猪价高峰期也在这年来到,猪贩收购价生猪每斤达到3-3.2元,养猪户也开始使用每斤0.8元的调配饲料,养猪成本在增加。
1991年,许经权停薪留职,全身投入到养猪业。养猪、贩猪,一年买了两辆摩托车,致富梦想如此现实。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