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市一波三折 散户逐渐消退
2006年,一场席卷全国的高热病让不少养猪户倾家荡产。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称,这是中国养猪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1996年6月开始,中国养猪业进入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一个养猪牛市,这一波的牛市一直持续至1998年2月。也正是这一波牛市,让阳春的许经权有资金扩大自己的猪场,养殖规模第一次超过100头。
但许经权的猪场扩大得不是时候,1998年3月开始,猪价开始下跌。刚刚扩建了猪场的许经权不得不勒紧裤带过日子。幸运的是,这次低潮仅仅持续了9个月。1999年5月,猪价跌至最低点,掉头回升。2000年,许经权再次扩大养猪规模。
2002年,惠州兽药经销商张元英凭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养猪行业,养殖规模迅速扩张,但随后的两次猪市大震荡,让她尝到了辛酸。
2003年5月开始,中国养猪行业的第二次大牛市开始,一直持续至2005年9月。
此时,四川猪链球事件成了猪价下跌的诱因,猪价从此开始了10个月的低潮期。到2006年5月,猪价跌至谷底。许经权遭受了最严重的亏损,为此还欠下了一大笔的债务,数额高达80万。
这段时间,中国的猪农们都承受着市场和疫病的双重压力。一个故事在阳春养猪户间广为流传:阳春城西一养猪户的母猪下了10头小猪,养到10多斤,一只10元都没人买,眼看着饲料喂进去亏得更多,两夫妇商量下来,把小猪按进自家鱼塘里淹死,但下不了手,于是趁着天黑,背着一窝小猪丢弃到山脚下。
在变化无常的市场和自然风险的压力下,分散养猪农户开始力不从心。据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规模化养猪场仅占国内养猪场(户)的0.27%,出栏量占19.2%。但从2006年开始,散养户的消失速度肉眼可见,多重因素让昔日的养猪主力让出了位置。
2006年,一场席卷全国的高热病让不少养猪户倾家荡产。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称,这是中国养猪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初全国生猪出栏6.81亿头,而农业部公布2007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生猪存栏只有4.67亿头。
疫病肆虐的直接效果是散养户放弃养猪。但事实上,散养户的消退从养猪进入市场化的时候就开始了。1988年,国内首次出现“卖猪难”,这是国内散养户的第一次市场洗礼。
接下来的几次猪价低潮分别发生在1994年、1998年、2002年和2006年,每一次的猪价下跌,均将一部分散养户淘汰。
除了市场波动的因素外,疫病、环保、养殖成本等因素也是散养户消退的主要因素。“从2001年,就感觉猪越来越难养了。”叶苏妹表示,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散养户面对日益复杂的疫病和市场束手无策。
散养户退出,直接导致生猪存栏下降。2006年6月第三轮猪价牛市开始启动,至2008年3月猪价一路飙升至17元/公斤左右。2007年,农历猪年,猪价的涨势更加疯狂,屡屡创下历史新高,更由此引起了全社会对养猪行业的关注。
2007年,国家出台了扶持养猪业政策,能繁母猪补贴及能繁母猪保险在全国铺开,但对散养户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2008年11月11日,国家农业部畜牧业司王俊勋处长表示,经过几次疫病、价格、成本高涨的洗礼,规模养猪户已占我国养猪户的60%以上。一家一户的生猪散养,已经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规模化标准化养猪生产已成大势所趋。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