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一猪终成昨 散养户日落西山

作者:劳锦华 来源:南方农村报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粮食价格放开 规模猪场崛起

  粮食价格放开,直接受益的是在中国刚刚起步的饲料行业,由此带动的是中国的养殖业,养猪业首当其冲。

  猪粮安天下,猪粮不分家。民间资本推动的规模化养猪业快速崛起,与中国的一项粮食政策改革紧密相关,毕竟猪也是要吃粮的。

  1993年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上路,“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同年4月,全国95%以上的县市放开了粮食价格和经营。

  至此,在中国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被取消。养猪业受制于粮食供应的局面被一举打破。

  粮食价格放开,直接受益的是在中国刚刚起步的饲料业,尽管邓小平1983年就提出“饲料要作为工业来办”的要求,但直到此时,这个行业才迎来发展的最佳良机,由此带动的是中国养殖业,养猪业首当其冲。

  “那时,饲料是个稀罕东西,买饲料要到饲料厂排队,当时正大康地根本不用担心饲料销售。”叶苏妹说。

  广东的猪农把饲料叫做“正大糠”,形象地称之为比农民原来喂猪的米糠要好的“糠”,饲料不是论包买的,而是论斤买的,买回来加在煮熟的猪食中。叶苏妹说,当时,猪饲料还主要是米糠、水葫芦为主,连剩饭剩菜都很少,如果再加上几条烂咸鱼就更好了。 

  1994年,叶苏妹在东莞寮步镇投资了第一个自繁自养猪场,从广西引进了200头母猪,这个规模在当时的东莞寮步镇也算不上第一。叶苏妹表示,当时东莞、深圳、珠海等地均兴起了养猪的热潮,不少私人猪场均在期间建成。

  与此同时,80年代中后期风光无限的国营猪场已经受到国有计划体制的束缚,开始纷纷选择改制。

  李焕烈介绍,民营养猪企业的兴起要从1995年转制开始。在此之前,国内基本所有的万头猪场都是国营,到了2000年前后,大部分万头猪场都是原来的国营猪场转制的。

  1995年,原来属于食品、畜牧、外贸系统的国营猪场纷纷改制,卖的卖、承包的承包、合营的合营。由此形成了一大批年出栏万头甚至上十万的规模化养猪企业。

  广东长江食品集团正是借此机会得以壮大,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该公司收购、合并珠海、台山、顺德等多个食品系统的猪场,形成了一家年出栏上十万的养猪企业。

  1994年,东莞王将种猪场成为第一个进入大陆投资养猪的台资猪场。

  1993年和1994年,国内再度出现通货膨胀,猪肉价格猛涨,与此同时,全国规模化猪场迅猛发展。1996年至1997年是养猪人获利的黄金时期。1997年8月,生猪价每斤7.5元,成为当时的历史最高位,连一头淘汰母猪也能卖三四百元。

共4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