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供销合作社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新网工程”建设

作者: 来源:总社办公厅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3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近年来,青海省供销合作社围绕服务“三农”,关注民生,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以“新网工程”为载体,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商品流通网络,打造新农村生产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把服务网络建到了农民家门口,供销合作社自身也找到了发展的机遇。

  一、“新网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发展连锁企业,增强服务功能。2006年以来,青海省各级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地处农村、贴近农民、具备覆盖城乡经营网络的优势,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企业,增强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一个新型农牧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边销茶)连锁配送经营服务体系。省农牧生产资料公司在不断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加强行业自律的基础上,努力打造“青海农资”经营品牌,不断加大区域性配送中心和村级连锁经营店建设,通过现代经营方式的运作,确保诚信经营、优质服务,2007年,该企业共完成各类化肥供应19.91万吨,农药供应1579吨,农膜供应415吨,分别占全省市场需求的92%、23%、18%,切实发挥了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连续两年位居青海省企业五十强前列。同时,该公司还承担着全省4万吨农资淡季储备任务,针对2007年化肥价格居高不下、供需矛盾紧张的局面,该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平抑市场价格,使本省化肥价格平均每吨较临近省份低80-120元,受到政府和广大农牧民的一致好评。省环海茶叶公司、省土产杂品公司积极建设日用消费品及边销茶配送服务中心,延伸网络终端,与国内多家日用消费品、小商品生产企业联合,采取总经销、总代理、连锁配送方式,发展网点1900个,使广大农牧民切实感受到了创新服务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二)合理构建网点,提高网络覆盖率。为切实作好全省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省社认真制定了《青海省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发展规划》及《青海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新网工程”建设指导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实施步骤,提出了具体建设内容和建设步骤。全系统先后建设省级农资配送中心1个,区域性农资配送中心16个,乡镇直营店203个,村级加盟店203个,基层农资店2000个;建成省级日用消费品及边销茶配送中心2个,县级配送中心50个,连锁经营店1958个;对现有的15个农畜产品交易市场、1150个农畜产品购销网点进行了规范和完善,发展农产品购销加工配送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7个;规范了网点布局,培育再生资源回收网点213个,提高了网络覆盖率。

  (三)搞活农畜产品流通,确保网络畅通。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要求,全省各级供销合作社积极运作“协会+专业合作社+会员(社员)+农户”、“公司+农畜产品经纪人+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推动产销衔接,有力促进了全省各类农畜产品销售。湟中县供销合作社农畜产品购销有限公司积极与当地农畜产品经纪人联合,吸收胡萝卜专业合作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为会员单位,建立各类农畜产品标准化种植生产基地,扩大了供销合作社的影响,增强了供销合作社的实力,2007年共完成各类农畜产品销售3.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元。青海花宝蜂业股份合作公司积极开展蜂产品高新技术研究,不断开发新产品,设立直销网点,抢占消费市场,同时,公司还进一步完善了质量源头跟踪追溯体系,与蜂农签定质保协议、购销协议等,即保证了蜂农利益又提高了产品质量、产品档次,实现了企业、蜂农的“双赢”。青海高原羚蜂产品有限公司与青海省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积极开发建设青稞挂面加工项目,在海北州建立青稞标准化种植基地2万亩,在省内各大型超市开展配送服务业务,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链条,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也为本省特色农产品青稞的生产销售找到了出路。

  (四)加强项目建设,增强网络生命力。项目建设是推动供销合作社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国家有关财政资金的扶持。2006年以来,省社先后申报建设了“青海省农畜产品购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青海省乐都县供销合作社农产品配送服务体系建设”等18个项目,落实财政扶持资金23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88.8万元。其中青海省供销合作社信息服务中心先后落实国家及省财政扶持资金195万元,完成全省农畜产品信息服务网络和省社三江源合作网的建设,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了大量政策、法规以及农畜产品购销信息、价格信息等,促进了农畜产品的流通。青海东部批发市场2007年落实到国家财政奖励资金200万元,用于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了市场层次,扩大了市场知名度,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并在土地规划、银行贷款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该市场已累计投入资金3378.75万元,年实现交易额12000万元,年创利润106万元,成为海东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乐都县供销合作社兴农农产品购销公司积极开展蔬菜种植生产及冷藏保鲜配送服务体系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200万元,建成温棚蔬菜标准化种植生产基地5万亩,蔬菜冷藏保鲜库1个,蔬菜加工车间1栋,蔬菜配送直销网点100个,2007年,共完成各类蔬菜冷藏保鲜及加工配送1.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243万元,促进了当地农牧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并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

  (五)积极培育龙头,增强网络带动力。省社在建设“新网工程”过程中,始终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先后培育发展各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其中总社级1家、省级3家、地市级3家、县级1家,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加强了网络的带动力。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先后投入资金10882.62万元,完成西宁市乐家湾畜产品交易加工园区交易大棚、屠宰车间、加工车间以及低温冷库等设施的建设,2007年,与近万名牛羊贩运经纪人签订了购销合同,辐射带动农牧民6万余户,收购牛58万头、羊328万只,占西宁市和海东地区6县市场供应量的70%以上,实现交易额23.47亿元,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省级龙头企业西宁福青高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积极开展牛肉干精深加工,2007年共投入资金1150万元,引进牛肉干生产线一条,年可生产加工各种口味牛肉干达到5000余吨,产品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市场份额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成为了全省牛肉干加工企业中的佼佼者。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

  近年来,虽然省社以项目建设推动“新网工程”的发展,但由于基层供销合作社基础差、项目申报渠道不畅,国家在流通领域投资少,企业筹融资难度较大,基础设施建设常常捉襟见肘,规模化效益难以形成,主要原因是资金缺乏、人才缺乏,制约了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今后“新网工程”的建设规划

  (一)以省级农资公司为龙头,组织和引导州(地、市)县供销合作社,广泛整合社有资源,大力推进全省农资连锁配送到乡村的为农服务工程,逐步形成上联厂家或大型供货商,下联农资终端网点(综合服务社),集采购、物流、配送、零售和科技服务为一体,覆盖全省农村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按照“统一布局、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的要求,采用“自建、联合、加盟”的操作方式,建设配送、信息、科技咨询服务三个平台,依托网络优势,积极探索各种技术服务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使供销合作社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成为执行国家农资流通政策、抵制假冒伪劣、提供优质农产品的主渠道。

  (二)以省、州(地、市)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龙头,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现有的网点、市场、设施,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以配送直销、冷链物流等现代经营方式,建设集农副产品基地、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扩大农副产品购销及信息服务网络的覆盖面。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农副产品,从宣传、领办入手,通过资产入股、人员进社等形式发展专业合作社。广泛联合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企业、组织和个人,积极促进各类农产品协会,为会员提供信息、科技和农产品产加销等综合性、系列化服务。加强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培养一批有实力、信誉好的农牧民经纪人队伍,使其成为农副产品购销和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头人,按照“规模连片、相对集中”的原则,重点建设青稞、油菜、蚕豆、中药材、蜂蜜、牛羊肉以及特色蔬菜等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与生产基地签订产销协议,按订单组织产销活动,稳定产销关系,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以供销合作社现有的农副产品专业交易市场为基础,按照改造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和拓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尤其要注重农副产品产区批发市场建设,整合市场资源,完善市场结构,做到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相结合,大中小市场相结合,批发与零售市场相结合,形成城乡联通、内容互补、协调运转的市场体系。

  (三)以州(地、市)县供销合作社日用消费品大中型商场为龙头,采取总经销、总代理、集中采购等多种形式,组织区域性经营企业合作,形成区域性配送中心,以基层供销合作社、农村小超市、便民店、农家店、综合服务社为基础,建立上联生产、流通企业,下联基层网点,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连锁经营网络。本着“开放办社”的原则,通过新建、参股、控股、租赁、合作经营等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日用消费品经营龙头企业,建设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以龙头企业和配送中心为依托,选择辐射力强的中心集镇,以“小超市、大连锁”为主要形式,以点带面,把农村小超市、便利店作为发展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的首选业态,以联网的方式,带动、改造周边乡村经营门店入网加盟,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形成城乡结合、上下贯通的连锁经营网络。按照连锁经营的要求对基层社网点和综合服务社进行整合、提升和改造,实行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改变店容店貌,促进村容整洁。实现双向流通,一网多用。在向农民供应日用消费品的同时,应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致力于构建双向流通的连锁经营网络,既把优质的日用工业品送到农民手中,又能把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组织起来,通过现代流通网络进入城市超市,真正实现城乡商品的双向流通,提高网络使用效率,解决农民卖难问题。

  (四)以各州(地、市)县供销合作社现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网点为基础,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和街道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布局合理、网络畅通、设施先进、技术领先”的要求,在城区每500-1000户居民、乡镇每1000-1500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点,负责本辖区内再生资源的收运、整理、储存和中转,积极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提供指导和咨询,组织开展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行业服务水平。以省土产杂品公司为龙头,建立健全全省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网络,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生产企业的协作,充分利用州(地、市)县供销合作社的网络资源,开展连锁经营和总经销、总代理等现代流通方式,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的经营模式,形成布局合理、安全便捷、管理有效的经营服务网络。

  四、今后“新网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实施“新网工程”作为供销合作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研究制定实施“新网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强化保障措施,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扎实、稳步推动“新网工程”的有效实施。

  (二)加大投入,宣传推广。要在盘活资产、开源节流的基础上,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将“新网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对下级社的考核体系,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及时发现、总结、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将“新网工程”建设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各地方政府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结合起来,多方争取政府支持,为“新网工程”的组织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培育龙头,增强带动。进一步加大开放办社力度,集中供销合作社优势资源,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着力扶持、培育、吸收一批具备较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带动能力强的农资、农副、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生产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内联网络、外联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切实承担起建设“新网工程”的龙头带动作用。

  (四)加强协调,争取支持。建设“新网工程”,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帮助和支持,因此,要加大协调力度,争取将“新网工程”纳入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的整体规划,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要切实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商与协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