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网”二次创业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曾是人们心目中的“好单位”。改革开放后,由于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农村供销社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许多基层供销社面临关门歇业,山西省供销合作事业也陷入低谷。放弃?坚持?抑或二次创业?山西供销人他们将做出怎样的选择……
2006年5月,山西省供销社积极向省委、省政府请缨,提出在全省供销社系统开展“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这一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同意和支持,并把“新网工程”建设列入省政府的“十一五”规划中。
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是新生事物。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子,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山西省供销社党组、理事会面前。
他们在借鉴外省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山西省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思路和办法,即“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步发展”。首先确定25个县为基层供销社超市经营试点县。山西省社千方百计筹集300万元,对试点县进行补助和奖励。对出现的新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总结和推广;坚持合作制理念,坚持开放办社的原则,采取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办法,积极吸纳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便民店建设。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25个试点县在270个乡村建成了全省供销社第一批农家店。
建设农家店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把在1098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农家店的任务交给供销社,并确定了以后每年的建设任务。2007年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在全省新建农村超市、农家店、农资店3100多个。2008年在重点建设农家店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了与农家店相配套的连锁配送体系建设上。全面提升了“新网工程”建设的运行质量和效益。目前已建成农资连锁配送企业884个,农资配送中心136个,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中心384个,日用消费品便民店商品配送比例达到了45%以上,农业生产资料便民店配送比例达到95%以上。
“一网多用”再做农民贴心人
“网”织好了,但要想留住农民还得下更大的功夫。农村市场混乱使得农民购物外流,要留住农民就必须有好的消费环境。办超市只解决了购物问题,农民上网查询、办理保险、购买手机卡等等还是得到县城。山西供销人又开始琢磨还能不能借这个网络再为农民做更多的事……
平顺县东寺头村的供销农家店,农民不仅能购买到日用杂品和农资产品,还能交售农副土特产品和废旧物资。这里是“前店后站”。笔者在农家店的后院里看到了农民交售的药材、水果、粮食和废旧物资等产品。李大爷说:“建起农家店后可方便了,急需什么东西,随便拿几个鸡蛋,或背几斤玉米就能换回来。”
平顺县供销社主任牛丙申介绍,过去是销售工业品和收购农副产品两个店,互不联系。农民东头交售产品,西头购物,很不方便。在“新网工程”建设中,实行“一店多能”,集销售日用品、收购农副产品和废品于一体,还可以实行换购,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
阳泉市供销社农家店的功能就更多了。农家店里不仅能购物,还能上网、交保险、购买手机卡、交纳电话费、借阅图书等。
“以前我这个店和村里个体户的店一样,破摊子、黑屋子,商品种类也不多,进货什么便宜进什么,一天最多卖500多元。” 阳泉市郊区东南舁村农家店店主张占元说,经过改造,墙白了,店亮了,商品品种达到2000多种,全部商品都是区供销社统一配送,统一定价,社里通过电脑摄像头对便民店进行监督管理。为了增加服务功能,社里又统一开设了上网、办保险、借图书等业务,成为“一店多能”,这样来店里的顾客也多了,日均营业额1500多元,是过去的三倍,逢年过节一天能卖五、六千元。像张占元这样的“一店多能”便民超市,在盂县就有146个。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