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全国总社、吉林省供销合作社、长春市供销合作社和九台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及要求,吉林省九台市供销合作社创新思路、科学规划,集中精力、强力推进,打造了农村流通新平台,凸显了载体效应,初步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夯实了供销合作社为“三农”服务和发展的根基。目前,市社累计投资204万元,发展县级物流配送中心2个、乡镇连锁超市17个、农村集贸市场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村级综合服务社3个;辐射全市15个乡(镇)、310个行政村,乡(镇)辐射面为100%;安排51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270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整体网络年销售额实现6500万元,助农增收130万元。
一、“新网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在经历和战胜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后,市社“新网工程”建设能够实现新突破、新进展、新跨越,主要得益于以下一些做法:
(一)学习先进地区经验,谋划“新网工程”建设思路。在长春市供销合作社的组织下,市社先后到榆树市、日照市和吉林市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不仅增加了“新网工程”建设的感观,而且也着实看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差距。本着发挥自身职能,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农民解难的服务宗旨,借鉴兄弟社的做法,市社组织力量对全市农村流通服务网络,特别是供销合作社现有网络及运转情况进行了拉网式调查。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市社制定了“新网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确定以存量资产为基础,以改造、提升、整合、优化现有网络资源和传统经营业务为手段,围绕“五个体系、一个中心”建设,本着“小超市、大连锁”的发展战略,在县城所在地建物流配送中心,在乡(镇)所在地建连锁超市,在重点村(屯)建综合服务社,搭建起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国内外大市场之间的交流平台。同时,加强与大型生产或经营企业、系统内上下的联合与合作,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流通主体,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经营业态,逐步形成以为县域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村(屯)为网络终端的、双向流通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增收致富和改善农村人文环境。
(二)打造农村流通平台,夯实“新网工程”建设根基。近年来,从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出发,市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原则,坚持改建与新建、自建与联建相结合,着力打造为农服务和自身发展新平台。
一是组建物流配送中心。直属企业改制结束后,在充分对消费市场和建设成本、经营利润、投资回报率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商圈特点、服务网点布局、商品配送半径及自身条件等实际情况,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市社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九台市远大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为依托,以土地使用权和现金为股本,组建了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土地使用权评估值50万元,投入现金2万元,合计52万元,占注册资本的10%,实行固定分红,每年可获红利5万元;以九台市浴乐日用杂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以无形资产为股本,组建了烟花爆竹配送中心。无形资产作价3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10%,实行固定分红,每年可获红利6万元。目前,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有标准式仓库和露天堆场12000平方米,仓储能力达到5万吨;烟花爆竹配送中心占地15000平方米,拥有标准式仓库2000平方米,仓储能力达到5万箱。配送中心的组建,不仅成为了全系统开展物流配送、实施连锁经营的一个有力抓手,而且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商品,保障了农民切身利益。
二是建设乡镇连锁超市。结合乡镇调整、小城镇建设和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资产状况、经营能力等基本要素,按照经济区域流向,在完成理顺职工劳动关系、化解银行债务等工作的前提下,市社对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布局进行了合理调整,将原来的24家调整为现在的17家,并实施合作制改造,将其全部改为社有独资企业。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能人参与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拓展基层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空间。在此基础上,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通过翻建、扩建、修缮等措施,先后对基层供销合作社进行了超市化改造。将其塔木、上河湾等10个基层供销合作社经营设施全部拆除,采取联合开发、自主开发的形式,在原位置上重新建设,建成后实行立体砍块,以部分营业房抵偿开发费用。在保持原营业面积不变的基础上,对卡伦等2个基层供销合作社进行了扩建。按照超市的设置标准和要求,对鸡鸣山等3个基层供销合作社营业设施进行了内部修缮。目前,基层供销合作社多数营业室为2—3层楼房,新增营业面积4800平方米,总营业面积达到15500平方米;新增租金105万元,总收入达到330万元;新增资产1800万元,总资产达到5100万元,且门店外观靓丽,商品摆放整齐,实行开架销售。经过超市化改造,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成为了供销合作社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前沿亮点,而且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是改造农村集贸市场。针对农村集贸市场硬件设施档次低和“脏、乱、差”等问题,按照“以人为本、适度超前、打造精品”的原则,市社以改善环境、整顿秩序为重点,积极创造条件,累计投资15万元,对3处农村集贸市场进行了改造提升,建起了交易厅或大棚,实行了分区经营,硬化了路面,新建或改造了厕所,增添了上下水、垃圾箱等设施,改善了农村集贸市场的交易环境。同时,由举办单位和工商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市场管理机构,通过制定和完善市场交易、市场管理的各项制度,维护了市场秩序,保障了公平竞争。目前,农村集贸市场新增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总营业面积达到19000平方米,设有600个固定摊位,安置1300名社会富余人员就业,年交易额达到1200万元。经过改造,农村集贸市场不仅成为了农村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和现代文明从城市向农村传播的中转站,而且对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订单农业、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市社充分利用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资产、技术、人员、网络、信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提质增效为重点,采取自办、社村联办等方式,累计投资40万元,发展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合理、长效的利益机制,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组织、引导、带动农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视与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的有效对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新路子。目前,入社农户320户,带动农户1100户;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40万元,助农增收36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仅成为了引领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党和政府与农民密切联系的纽带,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五是建立农村综合服务社。结合省级新农村试点村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自然村分布等情况,按照农村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考虑新时期“三农”的需求变化,本着因地制宜、便于管理和为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市社充分利用基层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原有的经营网点、服务设施和管理人才等资源,投资50万元,与村委会合作,建立了任家村和龙家堡村综合服务社,分别占注册资本的10%;投资10万元,与原基层供销合作社职工合作,建立了冯家村综合服务社,占注册资本的25%。这三个综合服务社,基本都设立了农资超市、日用消费品超市、五金建材超市和农副产品收购点,配备了图书阅览、文艺演出、体育健身、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并结合各自特点,扩充了农业机械化、生猪屠宰、包办酒席、客货运输等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正在逐步扩充餐饮洗浴、美容美发、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劳动和技术服务项目,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产、生活质量。综合服务社的建立,不仅成为了一个集购物、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综合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面向农民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而且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三)加强流通平台对接,构建“新网工程”建设体系。为完善流通网络一体化流通功能,实现经营模式一体化、销售最大化、服务社会化的目的,市社积极创新思路,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为引线,将流通平台进行有效对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目前,乡镇连锁店配送比例达到80%,农村连锁店、加盟店的配送比例达到60%,连锁经营量占总经营量的比率达到70%。
一是依靠联合发展实现对接。充分发挥农资和烟花爆竹配送中心的带动作用,以资本为纽带,通过直营、特许经营、加盟等方式,把系统内的有效资源整合到配送体系中,按照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五统一”原则,大力开展连锁经营,并大力推动龙头企业向农村延伸,通过扩张、兼并等形式,发展、吸纳连锁店、加盟店,拓展经营和服务空间。目前,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网点110家,市场占有率达到30%;烟花爆竹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网点30家,市场占有率达到95%。农业生产资料和烟花爆竹流通服务网络的建立,实现了联合发展,壮大了为农服务实力。
二是依靠开放办社实现对接。在日用消费品经营上,以借力发展为立足点,积极与省内外、系统外的大型生产企业或流通巨鳄进行合作,实行总经销、总代理,开展连锁配送业务,通过靠大联大、靠强引强,达到了借风行船、借船出海、借鸡下蛋、借水养鱼的目的。目前,发展日用消费品连锁网点30家,市场占有率达到20%。日用消费品流通服务网络的建立,满足了农民生活需要,改善了农民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
三是依靠市场运作实现对接。依托各类龙头企业、农村集贸市场、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等载体,大力开展以农产品收购为重点的为农服务活动,在把农资、烟花爆竹和日用消费品送到农村的同时,实施市场带动战略,把农副产品带进超市、带进网络,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一双重身份的需要。农副产品流通服务网络的建立,畅通了农副产品流通渠道,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四)强化网络运营管理,确保“新网工程”建设质量。随着“新网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如何抓好网络运营管理,已经成为决定“新网工程”建设成败的大问题。按照连锁经营规律,市社坚持以规范渠道、规范管理、规范标准为重点,引导龙头企业加强统一采购、物流配送、价格制定、资金结算、现场安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规范连锁配送流程和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信息和科技服务功能,并把连锁经营的管理制度、经营机制、操作规范和信息技术手段等向网络终端输出,全面提高“新网工程”建设运行的内在质量和运作层次。加强动态监督,对经营网络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凡发现参杂使假、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等坑农害农行为,立即取消其加盟资格,确保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健康运行。加强人员管理,不定期的对网络营销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增强经营和服务能力。
二、几点体会
回顾两年来的“新网工程”建设历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取得政府及上级社的帮助和支持是搞好“新网工程”建设的基本保障。“新网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仅凭供销合作社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在九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供销合作社和长春市供销合作社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市社精心组织、强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才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坚持为“三农”服务宗旨是搞好“新网工程”建设的前提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市社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供销合作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农村商品流通作为目标市场,扎根农村、情系农民,急政府之所急,办“三农”之所需,在服务“三农”中找位置、争作为、做贡献,赢得了党委、政府的重视、上级社的支持和农民的欢迎。
(三)坚持联合发展是搞好“新网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供销合作社之所以在农村流通市场上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主要是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市社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特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坚持用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改造传统经营网络,推动系统内多种形式的联合,增强了竞争实力,巩固了农村商品流通主导地位。
(四)坚持开放办社是搞好“新网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新网工程”建设需要商品、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资源支持,仅仅依靠供销合作社自身现有的能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市社坚持开放办社的原则,用网络建设及连锁经营项目吸引各类可利用资源主体加入,合资合作,靠大联强,达到了借力发展的目的。
(五)坚持市场化运作是搞好“新网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新网工程”建设的目的是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项经济活动,又是一项经营活动,更是一项社会公益性活动,仅靠行政手段推动是行不通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市社以行政手段推动为辅,以市场化运作为主,保障了流通服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