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供销合作社

作者: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01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天津市供销合作社成立于1949年2月,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脚步,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无论是初创时期的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发挥职能、繁荣市场,供销合作社在服务“三农”、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上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市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风雨历程,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奋进,经营结构不断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职能作用不断增强,重新塑造了供销社的形象。

传统的供销合作社基层店。

遍布城乡新型的基层店、加盟店。

  天津于1949年1月15日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贸易接管处合作小组随即进城,积极筹建合作社的工作,于2月中旬,天津市供销合作总社正式成立,负责领导和管理本市的合作事业。供销合作社依靠群众,艰苦创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单一经营发展到吃、穿、用综合经营,负责组织工业原材料进城,支援钢铁、纺织、轻工、化工生产;安排好城乡化肥、农药、小型农机具、果品食杂、土产杂品、棉麻制品市场;组织供应郊县日用百货、五金交电、针织纺织、文教用品、制冷机械、家用电器、医药燃料、建筑材料;生产供应副食调料、糕点、罐头、酒类、饮料、冷食;负责农副产品的收购和推销;组织城乡、地区间的物资交流;具有供销、加工、储藏、运输、技术、信息等门类齐全的组织体系,已成为农村商业的主体,沟通城乡经济联系的主要桥梁。

天津英驰集团旧大门门口。

天津英驰集团新办公大楼。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进行了3个阶段的改革:

  第一阶段是调整恢复阶段(1978年——1990年)。通过这一时期的调整恢复,供销社逐步从单纯的计划经济转为同商品经济相结合的新机制,为深化供销社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改革探索阶段(1991年——2001年)。由于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步伐大大加快,集体、民营、个体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的供销社受到了严重冲击,全系统经营进入低谷,效益大幅度滑坡,出现了系统全面亏损局面,也进入了供销社的改革攻坚阶段。天津市社重点在组织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改革,1995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两个5号文件精神,加大了改革力度,到2001年,全系统扭亏为盈,为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2002年,根据全国总社提出的“四项改造”要求,以及天津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津政发[2005]44号)和《关于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津政发[2005]50号)文件精神,市社大力推进了以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进乡村,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农副产品进市场为主要内容“三进工程”。通过体制改革、项目建设、联合发展,壮大了供销社队伍、增强了企业实力、拓展了经营空间。

通过背篓实现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

现代化的物流配送。

  天津市供销合作社6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

  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的整体发展相对比较平稳,到1978年系统总销售15.76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6.85亿元,利税总额6161万元; 1991年市社系统总销售41.3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3亿元,利税总额4169万元;2001年市社系统总销售57.6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25.07亿元,利润2829万元;2013年市社系统总销售277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00亿元,利润3.76亿元,增加值13.57亿元,上缴税金5.8亿元。2013年与1978年相比,总销售、社会商品零售额、利税分别增长17.5倍、14.5倍和15.5倍。1978年市社系统总资产为10.07亿元,净资产为1.71亿元;2013年市社系统总资产为137.33亿元,净资产为37.22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13.63倍和21.76倍。1978年,供销社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为621元,2013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0872元,是1978年的65.8倍。

  现代化经营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之前,供销社的经营网点比较健全,到1978年,区县供销社副食、百货、服装、土产日杂、五金交电、农资、医药、煤炭、代购代销店等各类商业网点共3531个,营业面积35.96万平方米,营业额6.57亿元。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由于经济区建设,合并了基层社,撤消了分销处和代销点,使供销社经营网点大面积萎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购买力不断提高,由于农村流通设施和经营方式的落后,难以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从2004年开始,静海县供销社率先开始了现代经营网络构建的试点工程,2005年,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政策引导、多元投资的原则,以供销社为主导,在全市农村大力实施了“三进工程”。截至2012年,我市农村已建成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超市3305个,配送中心22个,总营业面积近65万平方米,总投资达7亿元。供销社连锁网点在我市农村的覆盖率达80%,直营连锁配送率达到100%,加盟连锁配送率达到30%以上。基本形成了以区县中心城区大卖场为龙头,乡镇中型超市为骨干,村级超市、便利店为基础的连锁经营体系。不仅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方便了农民购物,有效保证了消费安全,而且促进了农民消费理念的转变,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并且为1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三进工程”已成为农村响亮的商业品牌。通过连锁经营改造基层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兴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性地发挥新时期的桥梁纽带作用。目前供销社领办、合办与协办的农民专业社为104家,入社社员21500户,带动农户43000户,年助农增收10750万元。实施了社区再生资源网络回收再造工程,已在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建立整合回收亭、点2884个,整合社区回收人员近4000人,规范了市场秩序,积聚了社会资源。

华鑫达办公大楼。

华鑫达公司厂房。

  体制机制取得重大突破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供销社对社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逐步由社有独资向产权多元化转变,由综合性经营向专业化经营转变,由对企业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转变,由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向承担有限责任转变,系统有80%以上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进行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形成了以全资和绝对控股企业为核心层,以相对控股企业为紧密层,以参股企业为松散层的体制框架,规范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创新经营机制,专门制定了《天津市供销合作总社企业经营者年薪及奖罚办法》,实行了以年薪制为主体、以社有资产增值奖励和市社主任奖励基金为辅的三种奖励分配形式,并采取了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奖罚紧密挂钩的奖惩办法,形成了一种以效益高低论优劣、以贡献大小论英雄的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此外,专门制定了《天津市供销合作总社关于社有资产和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明确了资产所有、收益和处置权限,加强了经营成果的透明度和控制力。

  经营和服务结构实现优化

  由于大力实施“三进工程”,健全了农村连锁经营网络,使日用消费品销售大幅增长,其中主要商品如卷烟、食盐、煤炭、酒类等销量不断增长,2013年销售额分别达到451127万元,9096万元,24300万元,14181万元;由于打造了1300亩的静海子牙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大力培育了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再造了社区和工业回收网络,建设了一批有影响、有带动力的集散交易市场,使再生资源行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2013年,再生资源销售总额达到79.93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9倍;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在农业生产急剧缩减的情况下,仍保持了主渠道的地位,2013年销售额达到4.64亿元,占我市社会总需求量的60 %以上。大力发展社办工业,一批有影响的生产企业不断壮大,独流老醋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并走向世界。2013年,社办工业销售产值完成9.26亿元,形成重要的经济支柱。

  社有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目前,社有企业经营规模超过10亿元的已达到十个,主要从事废塑料回收利用加工生产的华鑫达公司,总占地面积约760亩,规划建筑总面积为35.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8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10亿元,完成建设23万平方米,48条生产线已正式投产,2013年实现销售30亿元,利润1亿元。项目二期在已有生产工艺流程基础上,拟计划引进与之配套的塑料成品加工、改性等设备,生产塑料纤维、汽车保险杠、工程塑管等深加工产成品。该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加工处理废塑料50万吨,年销售额约60亿元,可实现利税6亿元,同时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从2007年起,每年建设一些重点项目,目前,竣工投产的有废塑料加工处理中心、报废机动车加工处理中心、废七类加工处理中心、废家电加工处理中心、皓升鑫大口径异型钢管厂、劝宝购物广场、天立独流老醋公司万吨酱油配套设备、东丽废钢炉料集散基地、津南废不锈钢炉料集散基地、绿天使公司加工处理中心等,壮大了供销社实力,增强了发展的后劲。

(责任编辑:谭思嘉)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