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黄山店分销店:“背篓精神”就是供销合作社使命的诠释

作者: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04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精神概要

  “背篓商店”是北京市原房山县周口店供销合作社的一个分销店,也是原黄山店公社范围内唯一的一家分销店。因交通不便,这个山乡小店职工在负责人王砚香的带领下常年背背篓上山,又收购又卖货,被群众们亲切地称为“背篓商店”,而供销合作社职工这种不怕吃苦、艰苦奋斗、全心服务、一心为民的精神被称为“背篓精神”。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作为供销合作社宝贵的精神财富,“背篓精神”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供销合作社人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使供销合作社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的供销合作社正在“背篓精神”的指引下,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改造自我、服务三农”,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其最初的践行者王砚香所说,这么多年来,供销合作社支持工业与农业发展的使命始终没有变,艰苦奋斗、一心为民、服务“三农”的宗旨也没有变,“背篓精神”就是供销合作社使命与宗旨的一种诠释。

  用汗水铸就荣誉

  黄山店公社地处群峰环抱的山沟里,全公社540多户、280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山沟山腰的50多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交通很不方便。历史上,黄山店山沟里没有销售点,村民买灯油、火柴、盐或卖点山货都要跑出几十里。当地流传:“有女不嫁黄山店,吃水贵如油,买卖东西真发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这里成立了供销店,供销店有时也送货上山,但由于居民点分散,群众买卖东西仍然不方便。

  王砚香1953年9月参加工作,1956年从北京市供销合作社干校学习结业后回到家乡房山县黄山店乡任黄山店供销店门店经理。为解决山区农民卖货难和购物难,他带领职工多年来坚持身背30多公斤重的篓子攀山越岭,送货上山,使许多农民能够在自家门口买到日用品和交售零星的农副产品。“背篓商店”的供应范围东西宽10多里、南北20多里,途中要经过“骆驼鞍”、“象鼻子”、“大锯齿”等许多艰险的山道。

  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社员们全力以赴投入紧张的生产劳动。为了让社员节省买东西的时间,专心生产,王砚香提出要经常背篓上山送货,同时收购核桃、柿子、荆条、药材、鸡蛋、废品等。他以身作则,率先行动,背了一篓肥皂、食盐、火柴、针线等日用商品到长流水大队,不到两小时,背去的商品差不多全卖了。社员对这种方式非常欢迎,从此,“背篓商店”的送货上山逐渐开展起来。

  为了社员购买方便,他们将成盒的商品拆了零卖、大张的纸裁成小张卖。同时,1个子弹壳、1小绺头发、1根兽骨、1把药材、几根荆条等,都予以收购。一名社员在山上看管羊群,需要一口水缸,供销店就派2名职工,轮流着将100多斤重的水缸背上山去。

  黄山店的职工还制定了服务公约:“供应走在季节前,送货路上细心看,发现问题通情报,想方设法去支援。”自1958年始,供销店职工一年四季,按照4条路线,为当地农民送货,背上背下,冒烈日酷暑,顶雨雪风霜,每周送货三四次。截至1965年,职工送货的销售额占全年总销售额的10%,而背下来的活鸡、活鸭、药材、野兔皮、荆条、废品等占收购额的80%。社员们称之为“背篓商店使地头变商店”、“炕头变柜台”。

  1958年以后,这个分销店一直被评为北京市供销合作社先进集体,1964年被评为北京市五好先进集体。1965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向全市发出了关于号召学习“背篓商店”的通知;《北京日报》发表题为《充满革命精神的“背篓商店”》的长篇通讯。该店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王砚香同志也成为全国著名商业劳动模范,对全市乃至全国都起到了极大的典型带动作用。

  1966年2月,以王砚香为原型的电影《红色背篓》在全国公映。这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反映供销合作社工作的电影,在当时也是唯一的一部。刘少奇、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给予了很高评价。电影在全国反响很大,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商业工作者专程到黄山店,学习“背篓商店”的经验。

  用行动践行精神

  随着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供销店已经转制,黄山店地区早已公路畅通。没有了背篓,但是“背篓精神”却一直都在。近年来,老主任王砚香已经退休,供销合作社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积极为山区农民建造蓄水池,打大口井,引水上山,有了水浇地。在多种经营方面,黄山店供销合作社根据山区的特点,为实现公社的规划,增加集体和社员的收入,在饲养猪、羊、鸡、兔、蜂,搞果树上山,建立百亩果园、荆条基地、药材基地等农副业生产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北京市张坊镇是全国有名的磨盘柿子故乡,过去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一斤柿子只能卖几分钱。在房山供销合作社的支持下,张坊镇成立了柿子专业合作社。2013年,房山区社充分发挥禾农生资配送中心118个农资连锁店的作用,安排专人深入果园、大棚、田地指导科学测土施肥;举办各种农民培训班5期,培训农民200多人次;为农民供应各种化肥7000余吨、农药15吨、种子70吨。张坊联农磨盘柿专业合作社指导柿农剪枝、打药、施肥,提供产前、产中服务;为社员供应30吨有机肥;联系东北客户,帮助柿农销售磨盘柿30万斤,磨盘柿纸箱10万只。同时,他们把柿子与旅游结合起来,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到张坊采摘新鲜柿子,从根本上提升了柿子的身价和品位。仅此一项,张坊镇每年就增加收入数千万元。

  自1965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向全市发出学习“背篓商店”的号召后,“背篓精神”在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一直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传承发扬,北京市供销合作社人以王砚香为榜样,在乡村成立了多个专业合作社,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致富,成为引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2013年,北京市供销合作社全系统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8%;利润同比增长11.06%。在加强供销合作社基层服务工作方面,他们以“新网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市商业专项资金项目建设等政策为纽带,引导区、县供销合作社加强基层工作,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目前,北京各区、县社已建立了2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为农服务中各有特色。其中,房山张坊联农磨盘柿专业合作社为社员供应有机肥料,支持果农发展特色种植;密云裕民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开展杂粮和板栗加工业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解决了当地农副产品“卖难”问题;平谷裕乐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被全国总社评为“2013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